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晋宁模式”破局县医院 “孤岛效应” | 健康头条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2-28 18:48:18

在 2025 健康中国传播大会第二届医院院长论坛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人民医院院长申光旭分享了晋宁区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晋宁模式”,为破解县医院“孤岛效应”提供了新思路、新做法。


申光旭

曾经,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基层医疗的状况令人堪忧。基层卫生院 “看不了病、留不住人”,形成了医疗 “孤岛”。患者哪怕只是普通感冒,都不得不往区医院跑,不仅增加了患者负担,也让区医院压力倍增。如今,“晋宁模式” 带来了惊人转变。作为晋宁区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院长,申光旭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资源下沉、管理同质、服务贯通”的创新之路,将11家乡镇卫生院与区人民医院深度捆绑,构建起“区-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网络。通过医共体建设,晋宁区门诊人数增长 55%,住院人数增长 78%,区域就诊率超过 90%。

申光旭介绍,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关键在于让十一家基层卫生院与总院形成救治共同体,实现思想、目标与行动的高度统一,打破传统医疗资源分配的局限,才能构建“一条心、一家人、一本账”的医共体建设模式。首先,总院选派医疗骨干到基层卫生院担任院长,同时安排基层医务人员到总院进修学习,实现了人才的双向流动与培养;其次,医院统一设计绩效方案,确保医共体内部的利益共享与协同发展;最后,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医共体内部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医疗服务的精准化与高效化提供了支撑。

推进医共体建设,各地需结合政策因地制宜。晋宁区人民医院通过两项关键举措推动“政策本土化”:一方面,向上借力,通过与上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关系,引入专家工作站,有效提升了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向内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在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灵活调整。

此外,针对慢性病签约服务的“签而不约”困境,晋宁区人民医院创新性地采取了“专科医生+村医”的联动模式,总院的临床科室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包保帮扶,安排专科医生与村医一起进村入户,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医疗服务。

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方面,晋宁区采取了分层级、多元化的健康科普传播策略。在机关、学校和厂矿,医院以PPT演示和健康教育处方的形式进行讲解;而在农村地区,则将科普知识转化为“听得懂的乡音”,通过小品、花灯等生动形式开展宣传,持续总结创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自医共体建设开展以来,晋宁区人民医院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过去三年间,医院共收到锦旗256面、感谢信221封。2026年上半年,晋宁区人民医院将迎接三级医院评审,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持“患者至上”理念,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今日要闻

<药品“身份证”,扫码辨真伪>

2月27日,国家医保局发文提醒,药品追溯码如同药品的“身份证”,能记录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信息,一旦药品有质量问题,可据此迅速定位问题环节。消费者能通过扫码验真伪,有效防止假药流入市场,保障用药安全。

<我国牵头制定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 >

2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消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该标准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将引领全球产业健康发展。该项标准聚焦互联家居环境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户所需的辅助支持水平,提出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类,除了可用性、可靠性、无障碍、能耗和噪声等通用要求以外,还对养老机器人提供的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监测服务,与家人及医护人员的通信支持,多样化的家务、娱乐、家居管理、照护等活动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动性支持,信息和数据管理性能等分别提出了技术要求。

<上海探索外籍护士在沪规范执业>

2月26日,上海卫健委公开《2025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提到深化医疗领域外商投资。持续推进外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完善外商独资医院机构设置、执业和监管等制度,促进外商独资医院落户上海。支持外籍医疗技术专业人员按规定在高水平医疗机构执业,探索外籍护士在沪规范执业。

<北京市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100%全覆盖>

2月27日,在2025年北京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北京市中医局介绍,今年北京市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建设中医馆,3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10%以上的村卫生室建成中医阁。并将启动中医优势病种付费改革试点,开展中医药探源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