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专家教你科学降压!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3-16 22:43:06
高血压是威胁健康的 “沉默杀手”,我国约有 3 亿患者。但很多人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认知误区,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 专家介绍:林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药事部主任主任药师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总药师
中国药师协会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药学会药物综合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药理学会理事、精准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中国医药》《药品评价》(医院药学版)等杂志编委

▼ 误区一:血压正常就停药,波动危害更大错误做法:不少患者认为 “血压正常了就不用吃药”,擅自停药后血压反复波动。
专家解读:高血压是慢性病,需长期规律服药维持血压稳定。突然停药会打破身体对药物的耐受平衡,导致血压骤升骤降,诱发脑卒中、心梗等急症。
正确做法:严格遵医嘱用药,即使血压达标也不可随意停药。若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调整方案。
▼ 误区二:担心耐药性,频繁换药错误认知:有人认为 “长期吃同一种药会失效”,甚至模仿他人用药。
专家辟谣:长效降压药通过平稳机制控制血压,不会因长期服用产生耐药性。随意换药或效仿他人用药,可能导致血压波动或药物不良反应。
正确做法: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如需调整药物,务必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 误区三:降压越快越好,忽视身体适应错误行为:血压高达 180mmHg 时,急于降到 140mmHg 以下。
专家提醒:身体对高血压有一定耐受性,快速降压可能引发头晕、乏力,甚至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尤其老年人,短期内降压幅度不应超过原血压的 20%。
正确做法:选择长效药物,逐步平稳降压,避免血压剧烈波动。
▼ 误区四:盲目加量,忽视药物搭配错误操作:血压不达标时,一味增加单药剂量。
专家建议:降压效果不佳时,优先考虑联合用药(不同机制药物联用),而非盲目加量。例如,ACEI/ARB 类药物与利尿剂联用,可增强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正确选择:长效药物是首选,如清晨 7 点前服用氨氯地平,可覆盖全天血压高峰。
▼ 误区五:服药时间随意,忽视血压节律错误习惯:不规律服药或睡前服药。
科学依据:正常血压呈 “勺形” 波动(晨起和下午为高峰,夜间为低谷)。若夜间血压过低,睡前服药可能增加脑卒中风险。
▼ 正确 timing:长效药:早晨 7 点前服用,覆盖全天高峰;中效药:分两次(早晨 7 点、下午 4 点);特殊类型(如 “非勺型” 高血压):需个性化调整。

▼ 结语高血压管理是一场 “持久战”,避开误区才能守护健康。记住:规律用药、科学监测、定期复诊,才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风险。转发给身边的人,一起科学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