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鼠标手和职场PTSD都能算工伤?国家出手了,打工人权益保护再升级!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5-01 18:21:12

在写字楼里,有人因为长期伏案工作,手开始颤抖,变得不灵活;有人在救援现场后,脑海里反复闪现可怕的场景,整夜失眠,被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折磨得身心俱疲……这些看似遥远的疾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可能是你、我、他,每一个在职场上拼搏的普通劳动者正在面临的潜在威胁。

许多劳动者正在无意识地踏入职业健康的雷区,却浑然不知。现在,国家出手了!2025年8月1日起,这些被忽视的职业伤害,如今已被正式纳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每一个打工人的健康,都值得被重视!

01
沉默的职场病正在蔓延

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压力和不良作业方式等原因,劳动者常常面临各种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

一些传统职业病,例如尘肺病、噪声聋等,依然是部分行业的突出问题。尘肺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粉尘导致的肺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噪声聋则是由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导致听力不可逆受损。这些问题在一些特定行业中较为常见,给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一些不良作业方式和工作压力所导致的劳动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广大劳动者对扩大职业健康保护范围提出了新需求。监测数据显示,工作相关的肌肉骨骼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等职业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需要应对的新挑战。

职业性腕管综合征通常出现在一些高强度或者高频率手腕部活动的劳动者身上,如制造业生产流水线上从事重复作业和用力作业的劳动者。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手腕部长时间重复作业或者用力作业引起的手部正中神经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引起手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出现麻木和疼痛。

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的是在严重的创伤事件之后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症状。第一类症状为侵入性症状,灾难性的场景在脑海中反复出现,称为 “闪回”;第二类症状为 “回避”,即有意回避跟创伤有关的人、地点;第三类症状为警觉性增强,表现为易怒、易激惹、睡眠障碍等;第四类症状是与认知和情绪相关的症状,比如出现记忆力障碍或情感麻木等。除了精神、心理症状以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肌肉酸痛、头痛、心悸等。

02
2025年8月起,
这些 “被忽视的伤” 能赔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广泛调研后,于2024年12月对《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进行了调整。

2025年8月1日起,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两个职业病类别将正式被纳入职业病范畴。其中,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中新增腕管综合征(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类别中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限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相关劳动者可以在确诊后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职业病相关权益保障,包括医疗费用报销、康复治疗、伤残津贴等。

职业性腕管综合征通常出现在制造业等生产流水线上,因劳动者长时间重复高强度手腕部活动而高发的疾病。这类劳动者由于工作性质,需持续进行重复用力操作,导致手腕部长时间承受较大压力,引发手部正中神经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手指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出现麻木和疼痛。

用人单位需要在平时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案,并且准备相应的设备,比如用于心理测量的设备、用于放松训练的设备,而且要定期给职工开展心理相关的培训,甚至演练。当参与抢险救灾工作之后,也要对参与人员进行心理评估,看看他们是否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症状。对于重点关注的人群,可能需要持续关注1到6个月的时间。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参与救灾的人员,也可以在平时的培训,用学到的一些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方法,来进行压力的自我调整,如果调整不了,存在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就需要接受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帮助。

03
劳动者正在踩的常见“雷区”

许多劳动者在职业健康方面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劳动者对自身健康的保护,还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发生和延误治疗。以下是劳动者在职业健康方面常见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职业健康检查是可有可无的 “福利”

在许多劳动者眼中,职业健康检查往往被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福利”,甚至认为单位组织的体检是“走形式”。他们可能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必要进行这些检查。然而,职业健康检查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误区二:对职业病的范围认知不足

在多数人眼中,职业病可能只是尘肺、铅中毒等传统疾病,对肌肉骨骼疾病、心理障碍等新型职业病知之甚少。这种认知不足导致许多劳动者在出现相关症状时,未能意识到可能是职业病的前兆。例如,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如腕管综合征)和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在一些行业中较为常见,但由于缺乏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劳动者往往将其归因于普通疲劳或压力,而忽视了其背后的职业病因素。

误区三:不了解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程序

当怀疑自己患有职业病时,许多劳动者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诊断和鉴定。一些劳动者可能认为只要自己感觉身体不适,就可以直接向单位索赔,而忽略了正规的职业病诊断程序。实际上,职业病的诊断需要由具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且需要提供详细的职业史、工作环境和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等信息。

误区四:忽视职业病的预防措施

许多劳动者对职业病的预防措施缺乏了解,或者即使知道一些预防方法,也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落实。例如,一些从事粉尘作业的劳动者可能知道需要佩戴防尘口罩,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因为觉得麻烦或不舒适而不规范使用,导致粉尘吸入,增加患尘肺病的风险。同样,长期接触噪声的劳动者可能知道需要佩戴耳塞,但未能正确选择和佩戴,导致听力受损。此外,一些劳动者可能忽视了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个人防护装备的维护,例如未定期更换防护设备或未按照规定进行设备维护,从而降低了防护效果。这些忽视预防措施的行为不仅增加了职业病的发生风险,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给劳动者带来更大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

误区五:对职业病与普通疾病的区分存在模糊认识

许多劳动者对职业病与普通疾病的区分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只要是工作期间出现的健康问题都应算作职业病,或者认为只有严重的职业病才值得关注。这种模糊的认识可能导致劳动者在诊断和维权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实际上,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必须符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的规定。

04
劳动者“自救”指南


劳动者要主动了解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积极参加职业健康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要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耳塞等。同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进行工间休息和体育锻炼。

对接触粉尘、化学毒物、噪声等传统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一是要主动了解你所在岗位存在哪些职业病危害、可能的危害后果和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做好个人防护。例如存在粉尘危害的工作岗位,要正确佩戴防尘口罩;存在化学毒物危害的岗位要正确穿戴防毒口罩、防护服、防护手套,做好呼吸防护;存在噪声的工厂要正确使用耳塞、护听器,做好听力保护。二是要主动践行健康工作方式,工间休息时,有条件可以做简单的伸展运动,缓解肌肉疲劳,预防骨骼肌肉损伤。

随着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现在邮政快递业(快递、外卖)、网约车、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发展非常迅速,从业人员长期处于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状态,经常久坐容易导致罹患心血管疾病、心理疾病、骨骼肌肉损伤等健康问题。这里也要提醒外卖员、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直播等从业人员,要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一是要避免长时间工作或熬夜,工作一段时间要适当活动一下。例如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和网约车司机把车停下来,简单做一点拉伸运动,劳逸结合;二是要避免久坐,例如网络直播从业人员,可以交替采取站姿和坐姿,来缓解肌肉疲劳。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职业病,要及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保留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作记录、职业暴露史等,以便进行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履行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职业健康关乎每一个劳动者的福祉。让我们共同努力,关爱职业健康,守护劳动者权益。

参考来源
1.http://www.nhc.gov.cn/zyjks/s7788/202412/866ddd8593f94693a6c71f246b5cf05a.shtml.
2.http://www.nhc.gov.cn/zyjks/s7786/202412/5fc10a3b1c6d4108938f20cdf888c03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