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成人安抚奶嘴”走红?有这些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30 21:09:43

"压力大时含着它,好像回到婴儿时期的安全感里"、“可爱,很萌”,近期,安抚奶嘴频繁出现在各直播间、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社会关注。曾经专属婴儿的安抚奶嘴,如今成了成年人的“解压玩具”、“时尚搭配”

图源:网络
《2025解压玩具品类洞察》显示,2024年解压玩具全球市场规模已达55.2亿美元,中国市场更是突破20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15%。在这个以惊人速度扩张的市场中,成人安抚奶嘴与“捏捏乐”“指尖陀螺”等产品共同组成新消费矩阵。但在"治愈感"、“萌系”的包装下,隐藏的健康风险与心理依赖正逐渐浮现。

成年人为何爱上"婴儿用品"

探究成人安抚奶嘴走红背后的深层原因,一面是高压社会催生的情绪代偿。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该类产品月销超2000件的店铺不在少数。商品评价里“加班咬着能静下来”“失眠时含着踏实”的留言,是现代人向外部物体寻求慰藉,处置无处安放的心理压力的真实写照。这种消费现象的背后,是心理学中的"退行心理"在起作用。当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时,可能会不自觉回归婴儿时期的行为模式,通过吮吸动作激活副交感神经,获得短暂的情绪舒缓。
另一面则是“白幼瘦”审美在消费端的隐性投射。从BM风对“腰围≤58cm”的苛刻要求,到成人抢穿童装引发的争议,“幼态化”正成为一种社会符号。成人奶嘴的圆润造型、马卡龙色系等“萌系”设计,精准踩中这种审美偏好。商家顺势将其包装成“减龄神器”,在社交平台营造“可爱即正义”的氛围。这种营销逻辑,实则暗合了“白幼瘦”审美里对“脆弱感”“依赖性”的推崇,让奶嘴从功能性工具,变成了贴合这种文化规训的符号载体。

图源:某电商平台截图

被忽视的健康隐患:从口腔到心理

当消费者为"解压"和极端审美买单时,商家往往淡化了产品的潜在危害。奶嘴带来的短暂舒适,可能带来长久的口腔损伤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唐曹敏博士从专业角度发出警示:“安抚奶嘴对成年人口腔的潜在伤害,被商家刻意淡化了。”
口腔健康的威胁首当其冲。唐曹敏博士指出,成人安抚奶嘴仅作用于前牙,长期使用会在颞下颌关节处形成异常支点,引发张口受限、咀嚼疼痛等问题此外,还需警惕的是牙齿移位风险每天使用超3小时且持续一年以上,可导致前牙开颌畸形(上下门牙无法闭合)

材质安全隐患同样令人忧心电商平台销售的成人安抚奶嘴中,约30%未标注具体材质,15元以下商品多使用工业硅胶,可能释放塑化剂,部分劣质品甚至散发刺鼻气味更危险的情况是在使用者睡着后,安抚奶嘴因体位改变堵塞气道,或意外脱落引发误吸。
心理层面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从心理学来看,奶嘴提供的"替代性安抚"本质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幼化”的行为,将情绪调节外包给物品长期依赖会削弱个体面对现实的能力。

解压需理性,审美应多元

成人安抚奶嘴的走红,本质上是高压社会中人们对安全感的集体呼唤,也是"白幼瘦"等极端审美规训下的消费投射。它的存在或许能在特定时刻成为情绪急救的"缓冲垫",却不能替代对现实问题的直面;或许能短暂贴合某种审美符号,却不该成为个体被文化规训的枷锁。
对于因高压而依赖奶嘴的人而言,认清即时安慰与长期成长的边界至关重要。短暂的吮吸或许能缓解焦虑,但真正的情绪调节,终究需要向内探索而非向外依赖。通过建立健康的解压方式、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代偿品"的需求。
而对于被"幼态化"审美裹挟的群体,更该警惕将"脆弱感""依赖性"等同于价值的认知陷阱。成人的魅力从不局限于"萌系"符号,健康的审美应是多元包容的,学会接纳成熟体态的力量感,认可独立人格的吸引力。

参考资料:
    1.封面新闻:解压助眠?成人安抚奶嘴走红!商家宣称能防磨牙,口腔专家:极不负责!
2.《2025解压玩具品类洞察》
3.Sachan A, Chaturvedi TP. Onychophagia (Nail biting), anxiety, and malocclusion. Indian J Dent Res. 2012 Sep-Oct;23(5):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