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体重管理年,血脂异常如何管理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05 16:19:43

血脂异常常与肥胖密切相关,控制体重是改善血脂的重要前提,在体重管理的同时,血脂异常的管理需要“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药物治疗”双管齐下。高脂血症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健康问题,长期血脂异常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最新发布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对血脂管理提出了更细致的建议,并首次引入“超高危”概念。



本文将系统介绍血脂异常的危害、科学检测方法、饮食调控策略、运动处方、生活方式调整以及药物治疗原则,帮助您全面了解如何通过综合干预有效控制血脂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王光亮 主任医师


霍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

山西医师协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委员

临汾市医师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

临汾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

政协临汾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多次参加国家及省级学术会议

在国家级及省级医学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2019年荣获临汾市“百名好医生”称号


认识血脂异常:

沉默的健康杀手

图片
图片

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这些脂质成分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构成细胞膜、合成激素和提供能量等。然而,当这些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就会形成我们常说的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的危害不容小觑。长期血脂升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导致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最终可能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脂血症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许多人是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根据最新《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血脂检测的主要指标及理想范围如下:

● 总胆固醇(TC):理想水平应<5.2 mmol/L;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理想水平应<3.4 mmol/L(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要求更严格);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应>1.0 mmol/L,女性应>1.3 mmol/L;

● 甘油三酯(TG):理想水平应<1.7 mmol/L。


新版指南特别强调了血脂筛查的重要性,建议: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一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检测一次,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3-6个月检测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首次提出了超高危概念,将发生过≥2次严重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或1次严重ASCVD事件合并≥2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归入此类,这类人群需要更严格的血脂管理。


了解自己的血脂水平是防控的第一步。通过定期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干预,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降血脂饮食策略:

吃出健康血管

图片
图片

饮食调节是控制血脂的基础和关键。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不仅能直接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水平,还能提升"好胆固醇"(HDL-C)的含量,从而全面改善血脂谱。


核心饮食原则主要包括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控制胆固醇摄入量以及增加膳食纤维摄取。具体而言,每日饱和脂肪摄入应低于总热量的10%,反式脂肪尽可能避免;烹调油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榄油、茶油、玉米油等,每日用量控制在20-25克;胆固醇摄入量建议不超过300毫克/天(约相当于一个鸡蛋的含量)。


超重和肥胖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尤其是腹部肥胖(内脏脂肪堆积)更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特征。研究表明,体重每减少5%-10%,总胆固醇可降低5%-15%,LDL-C降低8%-15%,甘油三酯降低15%-25%,同时HDL-C可升高8%-10%。


体重指数(BMI)和腰围是评估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标:

● 健康BMI范围为18.5-23.9kg/m²,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

● 男性腰围应<85厘米(新版指南从原来的90厘米下调),女性应<80厘米。


减重应采取管住嘴,迈开腿的综合策略,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相结合的方式缓慢减重(每周0.5-1公斤),避免快速减重导致的代谢紊乱和体重反弹。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和低HDL-C等多种代谢异常)的人群,更应重视体重管理。这类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减重5%-10%就能显著改善各项代谢指标。可以考虑在医生指导下采用限能量饮食或间歇性断食等策略,但需确保营养均衡和可持续性。


饮食调整:

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食物(如油炸食品、甜食、加工肉类),限制反式脂肪酸(如植脂末、部分油炸食品)和饱和脂肪酸(如动物内脏、肥肉)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水果)、优质蛋白(鱼类、禽肉、豆类)和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坚果、深海鱼)。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助力体重控制。


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配合每周2~3次力量训练(如哑铃、弹力带),既能消耗热量、减轻体重,又能提升代谢,降低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肥胖或体能较差者可从低强度开始(如散步),逐步增加运动量,避免受伤。


其他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升高坏胆固醇;过量饮酒可能导致甘油三酯升高),规律作息(熬夜可能影响脂质代谢)。长期管理中,需同时关注血压、血糖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控制风险。


除了饮食和运动,全面的生活方式调整对血脂管理同样至关重要。吸烟、饮酒、睡眠不足、长期压力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显著影响脂质代谢,抵消饮食和运动带来的益处。


药物治疗:

科学干预的重要手段

图片
图片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后血脂仍未达标的高危/超高危人群,药物治疗是控制风险的关键。他汀类药物是降脂治疗基石,可显著降低LDL-C、TC和ApoB,中等强度他汀(如阿托伐他汀10~20mg)为中国人群首选,剂量倍增仅增6%降幅。需监测肝酶和肌酸激酶,警惕肌肉症状与肝损伤,失代偿性肝硬化者禁用。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与他汀联用可额外降LDL-C18%-20%,安全性良好,10mg/d即可,肝肾不全者无需调量。


PCSK9抑制剂可使LDL-C水平降低50%-70%,其中,超长效制剂的疗效科维持长达半年,适用于高危患者达标困难者。


联合用药可提高达标率:他汀+依折麦布适用于中高危,他汀+PCSK9抑制剂用于超高危,严重高TG可联用贝特类与ω-3脂肪酸。


用药后4-6周复查血脂及安全性指标,达标后每3-6个月监测,长期坚持治疗。


图片

总结

血脂异常管理需以体重控制为基础,融合生活方式干预与科学用药。定期按照指南要求进行血脂筛查,优先通过低饱和脂肪、高纤维饮食(每日烹调油≤25g)、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每周减重0.5-1公斤),同时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对生活方式干预无效的高危人群,及时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动态调整方案,以此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守护血管健康。


参考文献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 中国循环杂志, 2023(3).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3.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