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立秋啦!该“贴膘”了 但不是狂炫肉!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07 10:38:56


斗指西南,维为立秋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公历8月7日至9日交节。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由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季节转换之际,健康养生小技巧也随之变化。“贴秋膘”作为立秋时节一项极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是大家颇为关心的话题。如何顺应节气,科学地“贴秋膘“呢?这篇文章为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贴秋膘:传统与现代的变与不变


“贴秋膘”这一习俗的起源,与古代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农耕时代,夏季暑热难耐,人们食欲下降,常常“苦夏”,身体消耗大而营养摄入不足,体重难免下降。到了立秋,天气转凉,食欲逐渐恢复,人们便通过多吃肉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来补充夏季的消耗,增加体重,为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这便是“贴秋膘”最初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物资极大丰富,“苦夏”的现象已不多见,反而很多人因为营养过剩面临着肥胖、“三高”等健康问题。此时,若仍遵循古代“多吃肉、增体重” 的“贴秋膘”方式,显然不合时宜。所以,现代“贴秋膘”并非简单地“贴肉”,而是要摒弃盲目进补的观念,转变为“少贴能量,多贴营养”,注重营养均衡。


科学贴秋膘:抓住核心原则与实用方法


要做到科学“贴秋膘”,首先掌握一定的原则。夏季人们常食用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功能,因此立秋后即便食欲好转,也不能急于大量进食补品,否则易导致“虚不受补”,引发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问题。所以,“先调理脾胃,再进行进补” 是首要原则,尤其对于脾胃虚弱者、老人及儿童等消化能力较弱的人群,更应如此。可以先食用茯苓饼、芡实、山药、小米、山楂、白萝卜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食物,待脾胃功能恢复后再进补。


在具体方法上,饮食搭配至关重要。


1.饮食搭配:适量选择瘦肉(去皮鸡鸭、猪牛羊)、水产品(鱼虾蟹,脂肪低、蛋白高);搭配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蔬菜,减轻油腻,促进消化。


2.烹调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煎烤油炸,减少营养流失和油脂摄入。


3.兼顾润燥:秋季“燥邪”当令(北方尤为明显),需多食百合、莲子、山药、秋梨、莲藕、平菇等多汁生津、滋阴润燥的食物;少吃辛辣、煎炸之物,以防加重秋燥。


因人而异:不同人群的贴秋膘之道



“贴秋膘” 不能一概而论,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生活状态进行个性化调养。


体力劳动者夏季体力消耗大,且多以谷物摄入为主,立秋后可适当增加营养补充,以增强体力。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生冷者,立秋后则需清淡饮食,多吃瓜果素食,帮助脾胃及身体状态恢复。


体弱、不耐寒热者,应抓住季节转换的优势,采用“清补兼施”的方式整体调理,为冬季闭藏做准备。


从中医体质来看,气虚体质者,宜食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小米粥、粳米粥、薏苡仁粥、鸡肉、山药、白扁豆、胡萝卜、香菇等。饮食需定时定量、荤素搭配,少食肥甘厚味及生冷坚硬食物。


阳虚体质者,宜食甘温补脾阳、温肾阳的食物,如糯米、燕麦、羊肉、猪肚、韭菜、南瓜、龙眼等,也可选用“韭菜炒鲜虾”“桂姜羊肉汤”等药膳。


此外,脾虚者和胃火旺盛者也需格外注意。脾虚者需先健脾和胃,胃火旺盛者则要先清胃火,再进行“贴秋膘”。


立秋养生不局限:贴秋膘之外的关键细节



立秋养生,除了 “贴秋膘”,还需在饮食、起居、运动等多方面进行调整。


饮食上,可以遵循“少辛多酸”的原则。秋燥易伤肺,肺气宜收不宜散。酸味食物(如柠檬、橙子、葡萄、石榴等)具有收敛作用,可助肺气收敛;辛味食物(葱、姜、蒜、辣椒等)偏发散,过度食用易耗伤肺气、加重秋燥,需适当减少。


起居方面,要做到不贪凉,调整作息。应早睡以养阴,早起以舒展肺气。同时,要避免久待空调房,勤开窗通风,预防呼吸道疾病。还应遵循“春捂秋冻”,适度的寒冷能增强免疫力,但需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不可盲目的“冻”。


运动上,由于秋季新陈代谢放缓,适合选择散步、瑜伽、太极拳等轻松平缓的运动,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调节情绪,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过度消耗。


立秋是自然界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也是调理身体、为秋冬健康筑基的重要时期。结合自身情况,科学“贴秋膘”,兼顾饮食、起居、运动等多方面,在立秋时节真正实现健康养生,安然迎接秋意渐浓的美好。

参考来源:

1.人民网:夏秋交替 科学养生有章可循

2.中国气象科普网:穿秋裤、贴“秋膘”?何为秋季养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3.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立秋之后,如何正确“贴秋膘”?丨时令节气与健康

4.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世纪科普】立秋后,如何正确“贴秋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