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冠心病介入支架术后稳如磐石,用好“护心药”是关键!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13 19:05:32

当冠心病引发血管严重堵塞时,心脏支架能迅速疏通血流,挽救心肌,这是关键的急救手段。然而,支架仅解决了最紧急的局部堵塞,远非治疗终点。引发堵塞的根本——全身性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及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冠心病本质是慢性全身性疾病。



因此,术后绝不能松懈。长期规范用药,才是防止血管再狭窄、预防心梗复发、守护心脏功能的基石。这其中,三类药物协同作战,共同构筑心脏健康的坚固防线。



朱源 主治医师


汨罗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擅长各种心内科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尤其擅长冠脉的介入诊疗工作。


冠心病是如何发生的?

图片
图片

冠心病源于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1908年,科学家用高脂食物喂养兔子,首次直观揭示:过量脂质沉积于动脉壁会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受阻(动脉粥样硬化)。1913年,这些沉积物被明确为胆固醇——这一简单实验昭示了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密切关联。


心脏如同需要灌溉的田地,冠状动脉则是输送血液的“生命沟渠”。当“坏”胆固醇(LDL-C)渗入血管内皮,会引发炎症反应,逐渐形成黏稠的脂质斑块。这些斑块像管壁上的“肿包”,使血管腔变窄、管壁变硬变脆(即动脉粥样硬化),严重阻碍血流甚至诱发血栓,彻底阻断灌溉。


一旦“沟渠”堵塞,“田地”便面临干旱: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受损坏死,引发胸痛(如压迫感、绞痛),严重时可致心肌梗死或心脏骤停——这便是冠心病。


第一剑客:他汀类药物

——对抗斑块的“稳压器”

图片
图片

冠心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是动脉血管壁内形成的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不仅会逐渐增大堵塞血管,更危险的是其表面的“纤维帽”可能破裂,诱发致命的血栓形成。支架解决了当前最严重的局部堵塞,但全身血管内斑块的不稳定性依然存在。


此时,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便至关重要。它们是术后管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核心使命是显著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LDL-C)。LDL-C是斑块形成和壮大的“原材料”。强有力的降脂治疗,不仅能减缓甚至暂停新斑块的生长,更能深入作用于已有斑块内部,增加其密度,加固表面“纤维帽”,使其变得更“结实”、不易破裂——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斑块稳定”乃至“逆转”。


医生通常会设定明确的LDL-C目标值(例如控制在<1.8 mmol/L或较基线降低≥50%),这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大量研究证实的、能显著降低心梗、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的关键阈值。常用的强效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正是帮助患者有效达到并维持这一重要目标的可靠选择,为心脏提供持续的内在保护。坚持服用他汀,意味着持续削弱斑块形成的根基,提升血管壁的稳定性。


第二剑客:控制血压/心率的药物

——减轻心脏负担的“减压阀”

图片
图片

高血压和心率过快,如同持续给心脏和血管系统施加额外的压力。对于刚刚经历支架手术的心脏来说,这种压力尤为不利。血压升高,迫使心脏更费力地泵血,血管壁承受更大的冲击,加速其损伤和硬化进程。心率过快,则意味着心脏每分钟都在超频工作,增加了心肌的耗氧量,在冠心病患者中更容易诱发心肌缺血(供血不足)。


因此,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是支架术后不可或缺的另一环。合理使用降压、控心率的药物,能有效降低心脏的工作负荷,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环境,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复发的风险。


在众多降压药物中,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受到青睐。它们不仅能有效、平稳地降低血压,还能直接作用于冠状动脉,帮助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心肌的血液灌注。这种“降压+改善心肌供血”的双重获益,使其成为许多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管理的优选方案之一。目标是让血压稳定在安全范围(如<130/80 mmHg)。



第三剑客:抗血小板药物

——预防血栓的“生命防线”

图片
图片

支架植入后,身体会将支架视为“异物”,血小板容易在其表面聚集,启动凝血过程形成血栓。即使在没有支架的血管部位,原有的不稳定斑块也随时有破裂引发血栓的风险。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或斑块破裂导致的血栓栓塞,是术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最直接、最凶险的原因。


因此,抗血小板药物构成了术后用药的第一道也是至关重要的生命防线。它们的作用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显著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通常在支架术后早期,医生会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即同时使用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以提供更强的血栓防护。这个强化治疗期(通常至少6-12个月,具体时长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过后,一般会转为长期单药(通常是阿司匹林)维持治疗。


守护心脏的用药“黄金法则”

图片
图片

这“三剑客”虽各有侧重,却非各自为战。它们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缺一不可,共同为支架术后的心脏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而理解这些“护心药”的重要性,仅仅是成功管理的第一步。要将它们的保护作用真正转化为您长久的健康收益,科学、规范的用药实践至关重要。这需要您和医生共同遵循几条关键的“黄金法则”。


首要法则,是坚持长期性与规律性。冠心病是终身伴随的慢性疾病,术后用药绝非权宜之计。他汀对斑块的稳定、降压药对血管的保护、抗血小板药对血栓的预防,其效益都建立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持续作用之上。任何不规律的服药或擅自中断治疗,都如同在防护堤坝上凿开缺口,让风险悄然回流。切莫因为“感觉良好”或“指标暂时正常”就放松警惕。


其次,深刻理解个体化原则。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合并症、对药物的反应都不尽相同。医生为您制定的方案是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的最优选择。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可能的副作用(如他汀相关的肌肉不适、降压药引起的乏力、抗血小板药带来的出血倾向增加等),应记录症状详情,并及时咨询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方案。   ·


第三,定期复诊是不容忽视的基石。药物管理并非一成不变。通过规律的复诊和医生要求的复查(血脂、血压、心率、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医生能动态评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据此精准调整您的治疗方案。这既是优化治疗效果的需要,也是保障用药安全的关键。请务必遵医嘱按时复诊,带上您的用药记录和居家监测数据。


图片

结语:重启活力人生,科学管理是关键


很多冠心病患者觉得,做完支架手术人就“废”了,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支架植入,绝非生命的退场券,而是健康征程的重启键。真正决定术后生活质量的,是您对心脏健康的科学管理。请记住:唯有将长期坚持、规律服药、个体化沟通、警惕副作用并及早就医、定期复诊这五大法则融为一体,您手中的“护心药”才能真正发挥出强大的守护力量,为心脏赢得长久安宁。


参考文献


[1] Hetherington I, Totary-Jain H. Anti-atherosclerotic therapies: Milestones, challenges, and emerging innovations. Mol Ther. 2022; 30(10): 3106-3117.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药学会, 中华医学会.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Z/OL]. [2023-5-31].

[3] Tarkin JM, Dweck MR, Rudd JHF. Imaging as a surrogate marker of drug efficacy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eart. 2018. doi:10.1136/heartjnl-2017-311213.

[4] Aronow WS.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Ann Transl Med. 2017 May;5(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