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心脏警报”:一位惊恐障碍患者的自救实录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14 10:37:11
凌晨3点,急诊室的门被推开,张先生捂着胸口踉跄而入。他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自述“心脏快要跳出胸腔”,伴随强烈的濒死感。急诊团队迅速完善心电图、心肌酶谱、床边心超等检查,结果却显示除轻度低钾与过度通气外,无明显异常。这种“检查正常却症状剧烈”的情况,在临床中并不罕见——当躯体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时,我们需警惕一种易被误诊的精神障碍:惊恐障碍。
于洋 主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主治医师,在读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获院级“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擅长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研究方向为神经影像技术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目前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一项,在Radiology、HumanBrainMapping及BrainResearch等杂志合作发表SCI文章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6篇(包括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
何为惊恐障碍?
——不可预测的“身心海啸”
惊恐发作是一种突然出现的强烈恐惧感或不适感,既可在平静状态下发生,也可在焦虑情绪中触发,且往往缺乏明确诱因。其症状通常在数分钟内迅速达到顶峰,多数情况下可在1小时内逐渐缓解,但过程中伴随的强烈躯体与心理不适,常让患者陷入极度恐慌。
惊恐障碍的核心特征在于反复、无预警的惊恐发作(PanicAttack)。更关键的是,发作后患者会长期处于对“下一次发作何时到来”的持续担忧中,并因此出现一系列适应不良的回避行为——例如不敢独自居家、拒绝乘坐电梯或地铁、回避前往人多的公共场所等,这些行为逐渐影响正常生活节奏。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确诊惊恐障碍需满足以下标准:
1. 存在反复且不可预测的惊恐发作;
2. 发作后至少1个月内,持续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或两者皆有:再次发作及其后果(如失控、心脏病发作)产生强烈的焦虑或恐惧;现明显的适应不良行为(如刻意回避可能引发发作的场景、拒绝独处等);
3. 排除由药物(如某些兴奋剂、激素)、躯体疾病(如甲亢、心律失常、哮喘)或其他精神障碍(如恐惧症、抑郁症)直接导致的类似症状。
惊恐发作的13个“警报信号”
发作时,患者常同时出现多种躯体与心理症状,典型表现包括:
● 心悸、心慌或心率明显加速(感觉心脏“失控跳动”);
● 出汗(尤其是手心、额头突然大量出汗);
● 震颤或发抖(多为四肢或全身不自主的轻微抖动);
● 呼吸急促(感觉“喘不上气”,不自觉地加快呼吸);
● 窒息感(喉咙像被堵住,仿佛无法吸入空气);
● 胸痛或胸部不适(可能表现为闷痛、刺痛或压迫感);
● 恶心或腹部不适(如腹胀、反胃、轻微腹痛);
● 头晕或眩晕感(感觉眼前发黑、站立不稳);
● 发冷或发热感(突然一阵冷意或燥热,与环境温度无关);
● 感觉异常(如手脚、口唇出现麻木或刺痛感);
● 现实解体或人格解体(前者感觉周围环境“不真实”,如在梦中;后者感觉“脱离自身”,像在旁观自己的身体);
● 害怕失控或“发疯”(担心自己会做出冲动行为,或精神状态彻底崩溃);
● 濒死恐惧(强烈感觉“自己快要死了”,是最令患者恐惧的症状之一)。
需特别警惕非典型发作:约15%的患者发作时并无明显恐惧感,仅表现为突发的躯体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组合,这种情况极易被误认为是心脏、呼吸等躯体疾病,需结合病史与检查进一步鉴别。
易感因素
——大脑的“错误警报系统”
惊恐障碍的发病是 “应激 - 素质模型” 作用的结果,由遗传脆弱性与环境压力共同触发神经回路失调,导致身体 “警报系统” 误激活。
1. 基因因素
遗传学研究表明,惊恐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易感基因可能位于染色体13q、18、9q等区域,COMT、CCK-B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之关联密切,通过影响神经递质代谢和信号传递增加发病易感性。
2. 神经生物学因素
大脑关键脑区功能异常是核心机制。身体轻微异常信号(如夜间心悸)会被杏仁核误判为 “危险”,进而激活蓝斑核、HPA 轴引发血压骤升、心率加快等反应;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产生胸痛或逃跑行为;激活自主神经通路,导致心悸、呼吸急促等躯体症状,类似 “假心梗”。
3. 神经递质失衡
GABA(抑制性神经递质)功能不足使大脑过度兴奋,难以抑制异常焦虑信号;5-羟色胺系统异常影响情绪和恐惧反应调控,二者功能紊乱是重要发病机制。
4. 心理社会因素
童年不良经历、焦虑气质、重大生活应激事件等,会增加成年后发病风险,通过改变大脑发育或打破情绪调控平衡诱发惊恐发作。
科学识别
——破除“心脏病”误诊困局
惊恐发作因心悸、胸痛等躯体化症状,易被误判为急性心脏病,导致患者反复就诊于内科。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并转诊精神科:
● 突发心悸、胸痛等强烈躯体症状,但多次心血管检查无异常;
● 症状突发、高峰持续短(数分钟至1小时内缓解)且反复发作;
● 发作时伴强烈恐惧、濒死感,或事后持续担忧再发;
● 因恐惧发作出现回避行为(如不敢独处、外出)。
精神科医生通过详细问诊、精神检查、量表评估(如惊恐障碍严重程度量表),结合躯体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甲亢、哮喘等),依据DSM-5标准明确诊断,避免误诊。
治疗展望
——重塑大脑的“安全模式”
目前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方案包括心理治疗、药物干预及新兴神经调控技术,三者协同可显著提升疗效。
1. 认知行为疗法(CBT):从“认知重构”到“行为重塑”
认知行为疗法是惊恐障碍的一线心理治疗手段,通过打破“躯体症状→灾难化解读→焦虑加剧→发作强化”的恶性循环,帮助患者建立对症状的理性认知与应对能力。
2. 精准药物干预:靶向调控神经递质平衡
药物治疗通过调节大脑内异常的神经递质系统,从生物学层面抑制“错误警报”的触发,适用于中重度发作、伴随明显预期焦虑或CBT疗效不佳的患者。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包括:
● 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提高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改善焦虑情绪与恐惧反应,是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需从小剂量起始(如舍曲林25mg/日),逐渐调整至治疗量,通常2-4周起效,建议维持治疗1年以上以降低复发风险;
● SN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双重调控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可增强对躯体症状的控制效果;
● 苯二氮䓬类药物:能快速缓解急性发作时的强烈焦虑与躯体不适,但因其可能产生依赖,仅建议短期(不超过2周)用于过渡期治疗或急性发作应急处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药物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发作频率、躯体反应、合并疾病等调整方案,避免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
3. 神经调控新技术:靶向纠正脑区功能异常
对于药物与心理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患者,神经调控技术为治疗提供了新方向。其中经颅磁刺激(TMS)应用最为广泛:通过特定频率的磁场脉冲靶向刺激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调节前额叶-杏仁核通路的功能连接,改善情绪调控能力。
结语
停药后复发概率高,需长期维持巩固治疗1年以上。在发作期,我们可以采用"STOP"四步法来科学应对:S即暂停行动(Stop),立即停止当前活动;T是计时观察(Time),打开手机秒表记录:90%发作在10分钟内自然缓解;O代表氧气调节(Oxygen),用纸袋或塑料袋/双手罩住口鼻缓慢呼吸(防过度换气)
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循环至症状减轻;P是感知转移(Perceptionshift),紧握冰块刺激手掌,用强烈冷感转移注意力(部分人有效)。
科学看待,合理应对,才能让我们在与疾病的相处中更有主动权。长期维持巩固治疗是防止复发的关键,如同为健康搭建坚固的 “防护盾”,需耐心坚持方能筑牢防线。
参考文献
1、Hettema JM, Neale MC, Kendler KS.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anxiety disorders. Am J Psychiatry. 2001;158(10):1568-78.
2、Kessler RC, Davis CG, Kendler KS.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adult psychiatric disorder in the US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Psychol Med. 1997 Sep;27(5):1101-19.
3、Hettema JM, Neale MC, Myers JM, et al. A population-based twin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internalizing disorders. Am J Psychiatry. 2006 May;163(5):8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