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后必做的健康功课!前列腺癌筛查,一文说清!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14 10:42:10
58岁的老王一向身体硬朗,近期参加社区体检时,医生建议他加做一项“PSA”抽血检查。老王起初有些不以为然,但还是听从了医生的建议。没想到检查结果显示PSA数值偏高,进一步检查后竟被确诊为早期前列腺癌。
好在发现及时,通过微创手术治疗,两周后老王就顺利出院了。如今,他常常感慨:“多亏了这次筛查,不然真不知道会拖成什么样,这真是捡回了一条命啊!”
在临床中,像老王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隐患。值得庆幸的是,前列腺癌如果能在早期被发现并及时治疗,治愈率会大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得到较好的保障。然而,前列腺癌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当患者出现排尿困难、腰背疼痛、血尿等明显不适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和预后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做好前列腺癌筛查,就如同在疾病“搞破坏”之前提前拉响警报,意义重大。
刘怀军 主任医师
安徽省立医院涡阳分院泌尿外科主任
安徽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学组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修复重建学组委员
安徽省循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
安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结石学组委员
安徽省微创协会泌尿外科分会结石学组委员
安徽健康协会泌尿科分会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男科分会理事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分会委员
安徽省男科学会委员
安徽省性学会理事
亳州地区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亳州地区泌尿外科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前列腺:
男人健康的关键腺体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生殖附属腺,体积如核桃大小,位于膀胱下方,尿道从其中心穿过,是泌尿生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尽管体积不大,但其生理功能对男性健康至关重要:
● 参与精液生成:分泌的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为精子提供营养支持,还能维持精子的活动力,助力生殖功能的正常运转。
● 调控排尿功能:如同精密的“阀门”,通过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控制尿流的排泄与中断,保障排尿过程的顺畅有序。
● 受激素调控:其生长、发育及功能维持主要受雄激素(尤其是睾酮)的调控,激素水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前列腺的状态。
从疾病风险来看,前列腺的健康与年龄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细胞发生异常增殖的概率显著上升。通常,临床建议50岁以上男性将前列腺健康纳入常规关注范围,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前列腺癌筛查的
重点人群与起始时机
并非所有男性都需统一筛查,以下人群需格外关注:
√ 50岁及以上男性
√ 有家族史者:父亲、亲兄弟患过前列腺癌,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 非洲裔男性:患病风险高于黄种人和白人;
√ 特殊基因携带者:家族中有乳腺癌、卵巢癌病史(尤其BRCA基因相关),风险可能上升。
医生建议:
√ 普通男性:50岁左右主动咨询医生,评估是否需要筛查;
√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非洲裔等):45岁甚至更早应咨询筛查事宜;
√ 高龄或健康状况差、预期寿命<10-15年者:筛查意义有限,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前列腺癌筛查的
常用方法与临床应用
目前,临床用于前列腺癌筛查的主流方法包括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与直肠指检(DRE),两者各有其临床价值,常联合应用以提高筛查效能。
1.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
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正常情况下主要存在于前列腺组织和精液中,血液中含量极低。当前列腺组织发生病变(如前列腺癌、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等)时,PSA可释放入血,导致血清PSA水平升高。
临床优势:
● 操作便捷:仅需采集静脉血即可完成检测,属于无创检查,患者接受度高;
● 普及性强:检测技术成熟,基层医疗机构均可开展,且费用相对低廉;
● 动态监测价值:可通过定期检测观察PSA数值的变化趋势,为疾病进展判断提供参考。
局限性及注意事项:
● 特异性有限:PSA升高并非前列腺癌的特异性表现,前列腺炎症、良性增生、导尿、前列腺按摩、长时间骑行等均可能导致PSA一过性升高,存在“假阳性”风险;
● 存在“假阴性”:约15%-20%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水平可处于正常范围,因此PSA正常不能完全排除前列腺癌。
临床检测时需注意:检测前48小时应避免性生活、前列腺按摩、导尿等操作,以减少对结果的干扰;单次检测结果异常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复查或进一步检查。
2. 直肠指检(DRE)
直肠指检是医生通过戴无菌手套的手指经肛门触诊前列腺的检查方法,可初步判断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及压痛等。
临床优势:
● 互补价值:可发现部分PSA水平正常的前列腺癌(尤其是外周带病变),与PSA检测形成互补;
● 即时性:检查可在门诊即刻完成,无需特殊设备,能快速为临床判断提供依据。
局限性:
● 主观性较强:检查结果与医生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不同医师的判断可能存在差异;
● 检查范围有限:对于位置较深或体积较小的病灶,可能因触诊不到而漏诊;
● 患者舒适度较低:检查过程可能带来轻微不适或尴尬感,部分患者接受度不高。
PSA升高后如何进一步评估?
发现PSA升高不必过度恐慌,因为PSA异常并非前列腺癌的专属信号。此时,多参数磁共振(mpMRI)作为精准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为进一步诊断提供关键依据。mpMRI通过多序列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前列腺内部的解剖结构,精准定位可疑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帮助医生识别潜在的异常区域。
其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 为穿刺活检精准“导航”:当PSA升高提示可能存在问题时,先进行mpMRI检查。若检查未发现明显可疑病灶,患者可能无需接受有创的穿刺活检,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若发现可疑区域,医生可依据影像定位,精准穿刺取材,显著提高活检的准确性。
● 为“低危癌”的动态监测提供支持:对于已确诊的极低危或低危前列腺癌患者,若选择“主动监测”(即暂不进行手术或放疗,通过定期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mpMRI是重要的监测工具,可帮助医生持续追踪病灶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病情进展的迹象。
筛查决策:
个体化选择的科学依据
前列腺癌筛查并非“一刀切”,需结合个体情况权衡利弊,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化决策。以下是临床实践中需重点考量的核心要点:
1. 建立基线参考:50岁左右的男性可进行首次PSA检测,将结果作为“基础线”。后续定期监测中,通过对比数值变化趋势,能更敏锐地发现异常——基线水平结合动态变化,比单一数值更具临床意义。
2. 关注PSA增速:PSA每年的升高幅度(即PSA速率)是重要的风险信号,增速越快,提示病变进展的可能性越高,需更密切地随访评估。
3. 综合风险评分:医生会整合多项指标(年龄、PSA数值、家族史、直肠指检结果等),通过专业工具(如前列腺癌风险计算器)量化评估侵袭性癌的发病概率。这种多维度分析能避免因单一指标异常导致的误判,让风险评估更客观。
4. MRI的“把关”作用:当PSA升高或指检发现异常时,优先进行mpMRI检查是减少过度医疗的关键。mpMRI可有效识别真正可疑的病灶,过滤掉因良性病变导致的PSA升高,使不必要的穿刺活检减少30%以上。
5. 低危患者的“主动监测”策略:若确诊为极低危或低危前列腺癌(如Gleason评分≤6分、病灶局限且体积小),在充分沟通后可选择“主动监测”——通过定期PSA检测、mpMRI甚至阶段性穿刺,密切追踪病灶变化。只要未出现进展迹象,可暂不采取手术或放疗。
这种个体化决策模式,既充分发挥了筛查的早期预警价值,又最大限度降低了不必要医疗干预的风险,是平衡获益与安全的科学选择。
前列腺癌筛查行动指南
主动咨询,把握时机:50岁及以上普通男性、45岁及以上高危人群(有家族史等),就医时主动询问医生:“我是否需要做PSA检查?”
沟通利弊,共同决策:听医生说明筛查的好处(早发现早治疗)和可能的问题(假阳性、过度治疗风险),再决定是否筛查及方式。
规范流程,科学筛查:
● 先查PSA,正常则遵医嘱定期复查;
● PSA异常需做前列腺MRI:MRI无问题可定期随访,有可疑点则需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 若确诊后出现排尿困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α1选择性α阻断剂(如多沙唑嗪)等药物改善;若有性功能相关问题,可遵医嘱合理使用选择性PDE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提升生活质量。
坚持随访,不可松懈:即使首次筛查正常,也要按医嘱定期复查(如每年一次PSA);选择“主动监测”的患者,更要严格遵守复查计划。
养成习惯,辅助养护: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多吃番茄(含番茄红素)、坚果鱼类(含硒),为前列腺健康助力。
结语
前列腺癌筛查,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而是一场需要医患共同参与、双向沟通的健康守护。早期筛查带来的不仅是及时治疗的机会,更是对生命质量的有力保障。当我们了解自身风险、掌握筛查知识,在合适的年龄主动与医生沟通,就能为前列腺健康筑起一道坚实防线。让我们以主动的姿态,守护好“生命腺”的健康,为生活增添一份稳稳的安心。
参考文献
1、赫捷,陈万青,李霓,等. 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J]. 中华肿瘤杂志,2022,44(1):29-53.
2、杨振亚,朱洁晶.早期PSA筛查呵护前列腺健康[J].健康向导,2025,31(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