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天生爱运动,有人只想躺平?可能是基因悄悄“定了性”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14 18:07:12
你身边是不是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不用闹钟也能早起跑步,周末雷打不动去健身房,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另一种则是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看到运动装备就头大。难道 爱不爱动”真的是天生的?最近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的一项大型研究告诉我们:基因或许真的在悄悄影响我们对运动的态度!
为什么有人天生就爱动?
生活中,我们总以为“爱不爱运动”是意志力的问题,但科学家发现,这个问题可能要从基因层面找答案。研究团队分析了美国“百万退伍军人计划”和英国生物银行中超过50万人的基因数据,在人类基因组中找到了70个与 “休闲运动” 相关的遗传变异位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叫CADM2的基因。
“被动活动”不如“主动运动”
场景不同效果天差地别
研究团队特别区分了“休闲运动”和“工作/家庭中的体力活动”。结果发现,这两种活动在遗传层面几乎是两回事:休闲运动(比如跑步、游泳、打球)有明确的遗传关联,而工作中的体力劳动(如搬运货物)、家务劳动(如拖地、洗碗)则几乎找不到对应的遗传标记。
更关键的是,它们对健康的影响也大不相同。科学家通过分析发现:休闲运动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腹主动脉瘤、心力衰竭的风险。相反,工作或家庭中的体力活动虽然也算 “动起来”,却没有发现类似的健康保护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生理角度看,休闲运动是主动选择的、有规律的持续性活动,能更有效地激活心血管系统、调节代谢水平;而工作或家务劳动往往是碎片化的、高强度爆发式的,还可能伴随精神压力,反而会增加关节磨损、肌肉劳损的风险。
基因不“给力”也别怕,
主动运动依然能改写健康结局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灰心:“既然基因都注定了我不爱运动,那是不是就没必要尝试了?”答案恰恰相反。研究最有价值的发现之一,就是证实了“主动选择的休闲运动”能突破基因的限制,为健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研究发现,即使控制了BMI(身体质量指数)等混杂因素,休闲运动对健康的保护作用依然显著。例如,在排除体重影响后,规律的休闲运动仍能使COVID-19(新冠病毒感染)住院风险降低,这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不依赖于“减肥”,而是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心血管功能等。
此外,这项研究还发现,休闲运动能延缓“生物衰老”。通过分析“表型年龄加速”(一种衡量生理衰老速度的指标)——长期坚持休闲运动的人,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平均年轻2-3岁。这种抗衰老作用,无论你携带哪种基因变异,都能享受到。
给“基因不给力”者的运动指南:
这样做更易坚持
如果你天生对运动没那么感冒,不必焦虑。结合研究结论,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运动习惯:
1.优先选能带来愉悦感的运动
既然 CADM2 等基因通过“奖励机制”影响运动意愿,那我们就主动选择能让自己开心的项目。有人喜欢跳舞的节奏感,有人享受户外徒步的风景,有人偏爱团队运动的互动,找到让你觉得“不是负担”的运动,坚持起来会容易得多。
2.从微习惯开始,降低启动门槛
3.固定时间做,让身体形成条件反射
人体有生物钟,每天固定时间运动(如晚饭后半小时),大脑会逐渐形成“时间-运动-愉悦感”的关联,久而久之,到点就会产生运动的“冲动”。
4.别把做家务当运动
研究已经证实,家务劳动的健康收益远不如休闲运动。如果白天工作已经很累,别指望拖地、洗碗能替代运动。不如每周抽 3 次,每次 20 分钟,专心做一件自己喜欢的运动,效果会好得多。
结语:
基因给了起点,但终点由我们决定
基因就像一张 “初始蓝图”,它可能影响我们对运动的第一反应,但绝不决定我们的最终选择。无论是天生爱动还是需要“逼自己一把”,只要主动迈出第一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每个人都能从运动中获益。毕竟,健康的人生从来不是由基因“写死”的,而是由每一个“动起来”的当下塑造的。
参考文献:
Galimberti M, Levey DF, Deak JD, et al. A contextual genomic perspective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health, well-being and illness. medRxiv [Preprint]. 2025 May 28:2025.04.10.2532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