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别让“伪科普”偷走你的健康!新媒体医生教你三招筛选高质量医学科普 | 健康素养66条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16 18:40:26


我们正身处信息时代动动手指,海量的健康知识便扑面而来,便捷得令人惊叹。然而,这片知识的海洋并非清澈见底,而是泥沙俱下、真伪交织良莠不齐的健康信息充斥网络,让寻求真相的公众仿佛置身迷雾,难以辨别方向。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第53条明确指出:“关注健康信息,能够正确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 已成为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这绝非简单的技能要求,而是守护个人与家庭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专业、准确、循证的医学科普,暗夜中指引健康之路希望与福祉它能清晰照亮疾病的本质、预防的路径、治疗的真相和康复的希望,引导人们做出明智的健康决策,有效管理自身健康。相反,错误、夸大、缺乏依据甚至带有误导性的信息,则如同潜藏的暗礁与漩涡轻则浪费资源、延误干预,重则可能直接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因此,提升医学科普内容的质量与传播的有效性,已刻不容缓这绝非仅仅是信息传播层面的优化,而是关乎每一位公民能否在信息洪流中锚定科学、守护健康的根本保障。


当心!那些可能误导你的健康科普


翻开手机,点开短视频平台,健康科普内容如潮水般涌来。这些看似便捷的知识获取方式,却暗藏陷阱——最新研究揭开了令人忧心的现实。2025年一项针对三大热门平台的健康科普视频调查显示:在随机抽样的100条热门视频中,平均质量评分竟不足3分(满分5分),意味着多数内容处于“不及格”状态更值得警惕的是,仅28%的视频标注了信息来源或循证依据,而主动声明利益冲突(如商业赞助)的不足12%[1]。这意味着,我们接触的所谓“健康知识”,大多缺乏科学背书,甚至可能隐藏着未被揭露的其他动机。


问题远不止于此。2023年一项聚焦抖音平台“髋部骨折”科普的深度研究,分析了170条高传播视频后发现:虽然视频的“可理解性”尚可(中位数72.7%),但关乎患者行动的关键指标——“可执行性”评分却仅有33.3%。换言之,视频可能讲清了“是什么”,却说不明“怎么做”。更严重的是,81.8%的内容扎堆在治疗技术,而真正能帮助患者避免二次骨折的预防措施以及关乎生活质量的康复指导,合计占比不足20%[2]这种“重治疗、轻防控”的失衡,很难阻止疾病或意外的再次发生


图源:Front Public Health. 2025;13:1563188


若以为这只是新媒体的独有问题,便大错特错。早在2014年,英国权威医学期刊BMJ发布的一项研究,对20所顶尖大学的462篇生物医学新闻稿分析发现,40%包含夸大其词的健康建议,33%将相关性偷换为因果关系(例如把“喝咖啡与长寿相关”说成“喝咖啡使人长寿”),更有36%直接将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类,忽视物种差异的致命风险[3]


年过去,顽疾未除。2023年长三角数字健康科普的质性研究指出,当前科普仍深陷四大泥潭:内容真实性存疑、受众覆盖不均、专业人才断层、信息碎片化严重研究者疾呼:建立“公益性+权威性”的内容审核机制,培养既懂医学又擅传播的跨界人才,已成当务之急[4]



这些数据和现状背后,是一个个被误导的鲜活生命——有人因轻信“神奇疗法”耽误正规治疗,有人照搬不具操作性的建议便可能反伤其身。当健康科普失去准星,代价终将由公众健康埋单


知识之光,健康之盾:

优质科普如何成为全民健康的基石


优质的健康科普,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它是照亮健康认知迷雾的灯塔,更是守护全民健康的坚实盾牌。大量研究揭示,科学、易懂、可及的科普信息,对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改善健康结局、乃至优化医疗体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健康素养:解锁健康未来的“金钥匙”

BMC Public Health发表的一项系统性综述明确指出: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是预测个体健康行为和健康结果的独立关键因子它不仅仅是读懂医疗说明书的能力,更涵盖获取、理解、评估和应用健康信息以做出有益决策的综合能力。提升健康素养的有效干预措施(如高质量的图文、视频等),已被证实能显著改善慢性病管理效果、提高预防保健服务的利用率,并最终带来更好的健康结局[5]


相反,Public Health一篇研究发出警示:如果公共卫生体系过度“医疗化”,一味依赖技术性、生物医学解决方案,而忽视健康科普和影响健康的深层社会、环境、经济等结构性决定因素,将严重削弱整个体系的韧性和持续性,加剧健康不平等[6]


知识驱动行动,行为改变结局

2024年,我国一项覆盖九省11,920人的大型横断面研究显示:接受过结核病系统科普教育的居民,其核心知识知晓率是未接受者的1.27倍P<0.05)! 更令人振奋的是,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从科普中获益更大,充分体现了科普在弥合健康信息鸿沟上的关键价值[7]


山东地区一项针对“坏胆固醇”(LDL-C)认知的调研揭示了医疗界的共识:高达68%的医务人员强烈认同“向全民科普胆固醇知识非常有必要”。他们深知,提升公众对心血管风险的认识,能有效减少初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同时显著减轻医生在日常沟通解释上的巨大负担[8]


数字赋能,科普力量倍增

在互联网时代,健康科普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其影响力呈几何级放大。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医生在在线医疗平台上发布科普文章后,患者对该医生的信任度和复诊意愿显著提升(β=0.32, P<0.01)。更重要的是,患者自我报告的健康管理信心(健康自我效能)也明显增强[9]


长三角地区的质性研究则深入揭示了数字健康科普的独特优势:“便利性+社交链接”。权威、优质的健康信息可以借助数字平台快速触达广泛人群,并通过社交分享形成传播网络,迅速放大正确信息的影响力。同时,研究进一步指出:必须着力解决当前数字科普面临的信息碎片化、来源权威性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等挑战,才能真正保障其带来的健康收益最大化[4]


三招炼就火眼金睛!

识破健康谣言锁定真科普


面对当前科普乱象,公众需掌握以下核心鉴别技能掌握以下三招心法,你也能快速锁定靠谱科普,为自己的健康决策筑起坚实防线。



第一招:溯源——查“出身”,看“门第”

信息源头是判断可靠性的第一道关卡。优质的科普内容,其“娘家”必定清晰可查、值得信赖。国家卫健委官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控中心)网站、知名三甲医院官方网站、中华医学会及其下属各专业分会主办的权威期刊或认证平台(如“中华医学期刊网”)等。这些“国家队”和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是你可以优先信赖的首选


对于社交媒体上的平台账号,仔细查看其认证信息(如平台蓝V标志)和运营主体资质是基础门槛警惕那些来源模糊不清、语焉不详,仅以“某专家说”、“国外最新研究发现”等笼统表述带过,却无法提供具体可查证出处的内容。清晰的“出身”是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基石。


第二招:鉴质——问证据,避绝对

靠谱的科普,核心在于其坚实的科学依据。它会坦荡地告诉你信息从何而来,比如明确标注“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或“基于一项纳入数万名参与者的国际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这种对证据来源的交代,是科学态度的体现。相反,需要高度警惕那些充斥着“百分百有效”、“彻底治愈”、“永不复发”、“惊天秘密/突破”等绝对化、煽动性词汇的内容


科学认知是不断发展的,医学上极少存在“绝对”。此外,负责任的科普往往会注明潜在的利益冲突,例如说明内容是否由某药企赞助或支持。信息的透明,是判断其客观公正的重要参考。


第三招:辨伪——重平衡,可执行

优质的科普内容通常具有全面性和实用性。它会提供均衡的信息视角,讲疾病的科学预防之道,也谈规范的治疗选择,还会涉及康复管理的要点而非只强调某一方面。其给出的建议具体、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高),例如告诉你“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而不是空泛地建议“你要多运动”。


尤其要警惕那些极力推荐单一、特别是昂贵保健品或“神药”,同时有意无意贬低正规医疗手段(如药物、手术)的内容,这往往是商业营销的陷阱。当遇到存疑信息时,养成习惯,多方比对不同权威来源的说法,是验证真伪、获取全面认知的好方法。


掌握这三招——溯源看门第、鉴质问证据、辨伪重平衡,你就能在海量信息中迅速识别出那些真正值得信赖的健康科普知识。


总结:

共筑权威科普长城,点亮全民健康灯塔


在信息洪流中,优质健康科普是抵御谣言、守护健康的坚实屏障。通过“溯源、鉴质、辨伪”三招心法我们每个人都能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精准锁定可信赖的知识。


这不仅是个人技能,更是全民健康素养的基石。当亿万个体汇聚成“求真”的力量,便是筑起一座权威科普的长城它让科学之声压过杂音,让理性之光照亮迷雾,最终推动全社会形成“信科学、用科学”的健康新风尚。这座长城守护的,是每个家庭的幸福,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根基所在。


参考文献

[1] Chen X, Zhou S, Zhang Y, et al. Reliability and Quality Assessment of Internet Videos as Guidance for Dietary Weight Loss Interven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hina. medRxiv. 2025 May 15:2025.05.15.25327656.

[2] Li Z, Lin Y, Zhang K, et al. Hip fractures in Chinese TikTok (Douyin) short videos: a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quality, content and user comment attitudes. Front Public Health. 2025;13:1563188. 

[3] Ruan Y, Wang D, Wu Y. The identification of advantages and deficiencies of current digital health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ealth Soc Care Community. 2023;2023:5573969.

[4] Sumner P, Vivian-Griffiths S, Boivin J,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aggeration in health related science news and academic press releases: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BMJ. 2014;349:g7015.

[5] Sørensen K, Van den Broucke S, Fullam J, et al. Health literacy and public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integration of definitions and models. BMC Public Health. 2012;12:80. 

[6] Shen J, Xu L, Wang J,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ublic demands on health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sian J Surg. 2022;45(10):1900-1901. 

[7] Ni S, Wang J, Li X, et al. Assess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ction for tuberculosis of end tuberculosis action plan (2019-2022) in China. BMC Public Health. 2024;24(1):2051.

[8] Data on File.[9]Liu J, Wang S, Jiang H. The Impact of Popular Science Articles by Physicians on Their Performance on Online Medical Platforms. Healthcare (Basel). 2022;10(12):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