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疾病类型、预防与治疗注意事项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17 11:28:11
肝脏的沉默,常常让人忽略它的呼救。当乙型肝炎病毒(HBV)悄然侵入,这个人体最隐忍的器官便陷入无声的战役——早期可能风平浪静,却在暗处蚕食着健康防线。我们接诊过太多这样的患者:有人因一次体检意外发现感染,有人直至肝区胀痛才警觉病情进展。这种"隐匿的破坏力",正是乙肝最危险的面孔。
医学从未停止与之抗衡的脚步。从厘清疾病的分型特征,到建立精准的防治策略,医患携手完全有能力将病毒牢牢锁控。乙肝不等于痼疾,然而也并非"无症状即安全"。唯有读懂病毒的脾性,才能用科学护佑肝脏。
房震 副主任医师
明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七届、第八届委员
安徽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八届、第九届委员
安徽省感染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
安徽省防痨协会第二届结核病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安徽医院协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防痨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安徽省性艾协会艾滋病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防痨协会结核潜伏感染防治专业分会委员
滁州市感染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等
乙型肝炎的疾病类型
1. 急性乙型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通常起病较急,潜伏期为 45~160 天,平均90天。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在半年内自愈,少数患者可能会转为慢性乙型肝炎。
2. 慢性乙型肝炎
如果乙肝病毒感染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则称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慢性乙型肝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
3. 乙肝肝硬化
乙肝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严重阶段。根据肝脏功能的代偿情况,可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等。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则会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如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4.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 HBV DNA 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伴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
乙型肝炎的治疗注意事项
1. 定期复查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甲胎蛋白、肝脏超声、肝脏硬度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
2. 规范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目前常用的一线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或艾米替诺福韦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
3. 哪些患者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
● 对于血清HBV DNA阳性,ALT持续异常(>ULN),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建议抗病毒治疗;
● 对于血清HBV DNA阳性者,无论ALT水平高低,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建议抗病毒治疗:(1)有乙型肝炎肝硬化家族史或HCC家族史;(2)年龄>30岁;(3)无创指标或肝组织学检查,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G≥2)或纤维化(F≥2);(4)HBV相关肝外表现(如 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
● 临床确诊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无论其ALT和HBV DNA水平及HBeAg阳性与否,均建议抗病毒治疗。同时应注意寻找并治疗肝硬化的其他病因(如酒精、肥胖、糖尿病、自身免疫或遗传代谢性肝病等)。
注意: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并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不能自行停药或随意增减剂量。
乙型肝炎能“彻底治好”吗?
慢性乙肝患者有望实现"临床治愈"——这意味着在完成抗病毒治疗后半年内,血液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持续消失,乙肝病毒DNA也检测不到,有些人还会出现保护性抗体。这相当于把病毒牢牢控制住,疾病不再进展。
哪些人更容易达到临床治愈呢?
临床观察发现,这些人群成功概率较高:新生儿和18岁以下青少年;携带病毒但症状轻微的特定患者(尤其肝功能异常者);产后三个月内的高病毒载量产妇;青壮年治疗前肝功能波动者;以及治疗中病毒量快速下降或表面抗原显著降低的患者。
当前的治疗策略
对于正在服用口服抗病毒药(如恩替卡韦)的患者,若表面抗原水平较低,加用长效干扰素治疗48周可提升治愈机会。无症状携带者也适用干扰素疗法。更令人期待的是新一代疗法:靶向病毒基因的"基因剪刀"(如ASO、siRNA药物)、阻止病毒组装的衣壳抑制剂、激活免疫的检查点抑制剂等已在研发中,其中ASO药物进展最快,有望成为未来联合治疗的核心武器。
调整生活方式,
科学管理乙肝
1. 合理饮食
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2. 休息与运动
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3. 心理调节
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1. 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并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完成全程接种。成人如果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也没有抗体,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2. 避免血液传播: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3. 性传播预防:乙型肝炎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因此要保持健康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
4. 母婴传播阻断: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应在怀孕后期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阻断母婴传播。
结语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了解其具体的疾病类型、预防和治疗注意事项,对于控制乙肝的传播、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县级医院,我们要加强对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和公众的认知水平,同时为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治疗和管理,为乙肝防治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Jun A, Bau S, Kim JS, Phillips SJ. Overview of chronic hepatitis B management. Nurse Pract. 2025; 50(1):7-13.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9; 27(12): 938-961.
[3] Liu T, Wang H, Zhao Y, et al. Drug development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functional cure: Recent progress. World J Hepatol. 2025;17(4):105797.
[4] Lin-Li Zheng, Yang-Yang Lin, Xiao-Yan Zhang, et al. Best bone of acetabulum for cup component placement in Crowe types I to III dysplastic hips: a computer simulation study [J] Chin Med J, 2019,132(23) : 2820-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