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处暑:暑退秋来,养肺润燥正当时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3 10:40:52

,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当太阳走到黄经 150°,暑气渐退,秋意初生。白日依旧炎热,夜晚却已有凉意,天地之间开始收敛肃杀的气息。古人云:秋主燥,肺主气,此时养生,当以护肺润燥、养阴收敛为要。

顺时而养:作息渐收,情志当敛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处暑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也要顺应天地节律:

作息上坚持早睡早起,夜里尽量在23点前休息,早起纳清晨凉气,以养阴收神。可在午间小憩20分钟,缓解秋乏,补足精气。

秋令易生悲秋之感,《黄帝内经》云:肺在志为忧。此时应收敛神气,多到户外观景登高,或读书写字,使心境安宁。

 

饮食之道:增酸减辛,以润为主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曰:肺主秋……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意为秋季养生,饮食宜多酸少辛,以助肺气收敛。

宜食:

酸味果品:葡萄、山楂、石榴,帮助收敛津液;

润燥食材:百合、银耳、梨、蜂蜜、莲子,滋阴润肺;

健脾益气:山药、芡实、藕、鸭肉,既养脾胃又能防燥。

 

少食:辣椒、姜、蒜、烧烤等辛辣燥烈之物,以免助燥伤津。

推荐汤品:

百合莲子粥——润肺安神,缓解秋燥咽干;

藕排骨汤——健脾益气,适合伏天后胃口恢复时饮用;

雪梨银耳汤——滋阴润肺,适合口干咽燥者。

动与静:动则气行,静则神安

处暑后秋高气爽,最宜锻炼。但运动不可大汗淋漓,以微微出汗为度。

推荐运动:清晨慢跑、傍晚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

 

切记运动后先擦干汗液,稍作缓冲再进空调房,以防寒湿入侵。静养方面,可以多练习深呼吸。秋属肺,调息吐纳可助宣发肃降之气,使肺气舒畅。

切莫贪凉,衣着有度

处暑之后,暑气渐退,但秋老虎仍在,白天气温尚高,早晚却凉意渐浓。民间有言:春捂秋冻,但秋冻要有度。尤其是头、腹、双脚三处要注意保暖,否则易伤脾胃、损阳气。建议白天衣着清爽,早晚加件薄外套。睡眠时记得添薄被,避免寒气入侵。老人、小孩和体质虚寒者更要注意保暖。

 

民间趣味:处暑节气,民间多有吃鸭子、祭海、放河灯的习俗。鸭肉性凉,滋阴养胃,是此时的应季佳肴。南方渔民在处暑举行开渔节,寓意辞暑迎秋、纳新丰收,也是顺应天地节律的智慧。

 

参考来源:1.《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

2.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今日处暑!》,2024-8-22

3.广东中医药微信公众号:《今日处暑,秋已至暑气止,夏秋交替燥邪起》,202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