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普及率、90%筛查率!中国残疾预防交出暖心成绩单 | 健康素养66条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3 19:41:22
2025年8月25日,我们将迎来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今年“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的主题,不仅紧扣着对安全与健康的深切呼唤,更清晰地指明了通往更高品质生活的实践路径:有效的预防,是构筑健康中国大厦不可或缺的基石。
这份对健康的守护,也与每一位公民的素养息息相关。《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第66条倡导“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而最高层次的关爱,正始于防患于未然的努力与保障生命质量的康复支持。
令人振奋的是,这份努力已结出硕果。自《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实施以来,一项项关键指标提前达标,一系列首创技术成功应用,一套套优秀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从知识普及到早期干预,从疾病防控到康复服务,一条全链条的残疾预防屏障正在加固,用扎实的进展为“健康素养66条”写下了最生动的时代注脚。
83%!残疾预防知识普及率提前达标,
背后有这些“黑科技”
残疾预防,知识先行。在全社会构筑残疾预防的坚固防线,首要任务是让科学的预防理念和知识深入人心。令人欣喜的是,我国残疾预防知识普及行动已取得显著成效,重点人群知识普及率在2024年已达到83%,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设定的“2025年大于80%”的目标。这标志着“人人知预防、人人懂预防”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加速形成。
在国家层面,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为知识普及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家级残疾预防科普资源库,整合权威专家、优质内容,确保了科普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全国各地开展宣教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
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而精准的推送则让知识变得更有温度、更具价值。作为“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浙江省的探索提供了生动范本。其方案中重点推进的“助残大脑”残疾预防分析模块,正致力于实现科普的精准化与智能化。它通过打通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连接,实现对不同人群、不同生命阶段的精准识别。这意味着,系统可以主动为一位建档孕妇推送产前筛查与出生缺陷防治知识,也可以向有慢病记录的老年人定向发送跌倒预防和合理用药的提醒。这种“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科普,彻底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的模式,实现了“精准滴灌”,让健康知识在最需要的时刻,以最便捷的方式触达最需要的人,真正体现了科技为民所用的温度。
在传播方式上,创新同样无处不在。全国已连续八年成功举办“残疾预防日”联动宣传活动,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而技术的赋能更让传播如虎添翼,2024年首次采用的“短视频+AI手语主播”双通道推送模式,不仅顺应了大众获取信息的习惯,提升了传播效率,更充分兼顾了听障人群的信息无障碍需求,体现了包容性关爱的深度。这种创新模式触达了4.2亿人次,让残疾预防的种子随着科技的翅膀,播撒到更广阔的人群之中。
90%+!

在服务模式上,人性化的制度创新极大地提升了群众获得感。“一站式”婚育服务中心在深圳、浙江、山东等11个重点联系地区成功落地,将婚前保健、孕前优生检查、产前筛查等服务无缝衔接,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温度。
而对于已确诊的发育障碍,探索正走向深入。浙江省正在推进孤独症“全生命周期”关爱支持先行区建设,致力于构建从早期筛查干预、康复教育补贴到成年后就业庇护的闭环服务体系。这项充满温度的探索,旨在为孤独症家庭提供贯穿生命全程的持续支持,点亮他们通往融合社会的希望之路。
96.2%与18%!
对于重点人群的关怀,更体现出防控体系的精度与温度。在精神卫生领域,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医院-社区-家庭”的全流程服务网,严重精神障碍在册患者的规范管理率高达96.2%。这张牢固的安全网,意味着患者不再孤立无援,而是能够持续获得专业的随访、康复指导和支持,感受到了有体系的温暖守护。
在老年健康方面,创新的科技应用正守护着“夕阳红”。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试点推出的“家庭危险环境AI评估+适老化改造补贴”模式,通过技术手段智能识别家中如光线昏暗、地面湿滑等跌倒风险点,并辅以政府补贴助力家庭进行改造。这项充满智慧的干预,直接带来了试点地区老年人跌倒住院率同比下降18%的可喜成效,用科技的力量稳稳托住了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此外,数字疗法为心理健康服务开辟了新途径。深圳市搭建的“互联网+心理健康”平台,通过AI语音筛查高效识别抑郁、焦虑等高危人群,并为其提供便捷、私密的在线认知行为疗法(CBT)干预。这一创新模式已覆盖超过120万居民,是现代科技赋能全民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致残的生动实践。
筑牢安全网,守护零意外!
安全生产是伤害防控的重中之重。来自应急管理部的最新通报显示,2024年,全国工矿商贸领域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18万起、死亡1.96万人,较2020年分别下降11%和7.6%,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持续稳定向好的态势。这背后,是监管不断从严、标准持续提升、企业责任压实和技术防范加强的综合成效。
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对脆弱群体的保护正在走向法治化、精细化。2024年,浙江、江苏两省相继通过立法,将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纳入地方法规,明确要求0至6岁儿童乘车时必须配备并正确使用安全座椅。目前,两地正积极推进法规宣传和执法落地,让“小手拉大手,安全坐车走”从倡议走向强制,为孩子的出行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法律护栏。

科技赋能,康复之路更温暖:
服务模式也在持续升级。全国已有超2300万残疾人签约家庭医生,康复服务通过“互联网+居家康复”模式深入社区与家庭。在深圳,康复医疗机构与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让专业康复服务触手可及;在浙江,“家庭助残”数字化平台更是实现了线上评估、线下适配的闭环服务,让康复资源跨越时空限制,精准抵达需要的人身边。
而科技,正在为康复注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2024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名截瘫患者通过意念控制轮椅和机械手臂,完成了自主进食和移动。这项看似科幻的技术,如今已成为重度残疾患者功能重建的现实选择。它不仅意味着技术的飞跃,更代表着生命质量的颠覆性提升:无法行动的人重新“走”出家门,无法交流的人再次“说”出心声。
展望未来,康复服务的蓝图更加清晰:2025-2027年,国家将进一步扩大新生儿筛查病种、推进“三高共管”慢性病管理模式,并探索将智能辅具、脑机接口等科技产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让尖端技术不再遥不可及,让康复服务更加公平可及——这正是健康中国建设中,最具温度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