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驾驭生命之压:远离卒中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5 15:25:08

卒中(俗称中风),这个全球第二大死亡杀手和第三大致残元凶,其幕后推手众多,但高血压无疑是最关键的危险因素——超过半数(54%)的卒中与它直接相关!科学研究带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收缩压每降低10 mmHg,或舒张压每降低5 mmHg,卒中风险就能显著下降约40%。这充分说明,积极、科学地管控血压,是守护大脑、远离卒中的核心策略。



刘久玲 副主任医师

南京明基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讲师,科研秘书

擅长脑血管病,认知障碍,神经免疫,头痛头晕等疾病诊治

科研成果:主持及参研多项国家级、市级课题,第一和通讯发表10余篇SCI论文

学术兼职:江苏省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脑再灌注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卒中专委会委员,临床科学家志愿者荣誉成就:多次获得溶栓小达人”“优秀医师”“先进工作者”“真善美”“优秀带教老师等荣誉称号

血压失控:

大脑血管的无声灾难

长期高血压绝非小事,它如同持续的高压水流冲击着脆弱的水管。在颅内,它会悄然损伤脑部血管,持续高压迫使血管壁变薄、扩张、脆弱不堪。

隐患悄然埋下: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头痛、头晕、头胀等不适。若放任不管,血管内皮在高强度冲击下受损,加速动脉硬化或斑块形成,最终可能堵塞血管,引发缺血性卒中(脑梗死)。

致命破裂风险:当血压骤然飙升,不堪重负的血管就可能破裂,导致灾难性的出血性卒中(脑出血)。

揭秘血压-血管-卒中

的致命链条

1. “水锤效应:血管的猝不及防重击

心脏每一次搏动泵出的血液,都像重锤般砸向动脉壁。当收缩压≥140 mmHg,这种瞬间冲击力可达正常值的3倍!脑内纤细的小动脉如同被过度充气的气球——弹性纤维被撕裂,尤其在分叉处形成危险的微动脉瘤(血管壁上的薄弱鼓包),成为脑出血的定时炸弹

 

2. “玻璃样变:血管的慢性侵蚀

持续高压如同持续的腐蚀剂。它撕开血管内皮微小的缺口,让血液中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炎性细胞乘虚而入,钻入血管壁深处。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试图修补,却错误地大量分泌胶原蛋白,层层堆积,最终使血管腔像灌满了水泥的下水道管腔狭窄、血流受阻,脑梗死便由此而生。

不幸遭遇卒中,并非终点,

患者往往面临三高威胁:

复发风险高:中国的卒中调查数据分析显示1年卒中复发率约为8.2%-16.0%5年卒中复发风险高达41%

致残程度高:每4位卒中幸存者中,就有3位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其中40%达到中重度残疾。

死亡威胁高:病后3个月的病死率为1.5%-3.2%1年病死率为3.4%~6.0%

科学降压:

个性化是关键

血压控制绝非一刀切,需根据个体情况精准施策:

1. 高血压合并病情稳定的既往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患者

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30/80 mmHg,以预防卒中复发。

2. 高血压合并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

在脑出血后2小时内开始降压,并在1小时内达到治疗目标,有助于减少血肿扩张并改善功能预后。

对于中度脑出血患者(收缩压SBP介于150-220 mmHg),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并维持在130-150 mmHg范围内是安全的。

需要避免收缩压出现大幅波动,尤其在急性脑出血情况下应避免快速将SBP降至<130 mmHg

3. 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

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在溶栓前将血压降至<185/110 mmHg,并维持在180/105 mmHg以下直至24小时后。

对于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及高血压危象患者,若其收缩压≥220/120 mmHg时建议进行降压处理。

应注意避免收缩压出现大幅波动。

对于机械取栓术(mTICI 2b- 3)后成功实现再灌注的患者,应考虑将血压维持在<140/90 mmHg水平。

4.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狭窄:

单纯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不要低于130 mmHg,双侧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不要低于140 mmHg,否则有增加脑缺血的风险。

日常防控:

五大支柱稳控血压

1. 测得准是基础:

选用经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如符合ESHAHA标准的设备,每年校准一次,以确保准确性。测量血压的最佳时间是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和晚上睡觉前,确保在测量前至少静坐10分钟,双脚平放,背部得到支撑,间隔1分钟测两次,取平均值记录。记录血压读数,包括日期、时间和结果,以监测血压变化趋势。

2. 药得精是关键:

常用有效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ACEI类、利尿剂、ARB类。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建议优先选择长效制剂,确保24小时平稳降压,例如,氨氯地平作为一种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其半衰期较长,能够有效维持血压的稳定,减少血压波动,从而更好地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核心建议:务必咨询专业医生,制定最适合您个人情况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3. 吃得对显威力:

每日蔬菜≥500克、全谷物≥100克,用豆制品替代部分红肉(约50克),可助收缩压下降5-10 mmHg

限钠补钾:改用低钠高钾盐(约含70%氯化钠 + 30%氯化钾),能显著降低卒中风险达14%,并增加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和土豆,有助于降低血压。

此外,还可以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亚麻籽和核桃,这些食物有助于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血管健康,并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这些脂肪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动得巧促健康: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分3-5次完成,能产生宝贵的运动后低血压效应,持续4-8小时。特别是对于初次开始运动计划或有特殊健康状况的人,运动前应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健康顾问,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建议在运动前后监测血压,以确保血压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过度劳累或运动强度过大。

重要提示:血压≥180/110 mmHg时,暂停剧烈运动,优先药物控制。

5. 睡得稳保平衡:

确诊睡眠呼吸暂停(AHI≥15)者,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每使用1小时,收缩压平均下降1.3 mmHg,卒中风险降低7%

规律作息,尽量23点前入睡,保持卧室温度20-24℃,有助于抑制夜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总结 

高血压与卒中之间,并非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而是日常疏忽积累的必然结果。每一次对高盐饮食的纵容,每一个熬过的深夜,都在无形中削弱脑血管的防御力。从此刻开始,拿起血压计,掌控数据;调整餐桌,优化营养;迈开脚步,激活身体。将血压科学、稳定地控制在目标值(如<130/80 mmHg)以下,用实际行动为大脑构筑坚固屏障,让卒中永远停留在听闻的故事里,而非亲历的噩梦之中。

 

参考文献

[1]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中国卒中学会高血压预防与管理分会. 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J]. Chin J Stroke, 2024, 19(6): 672-689.

[2]ARNALICH-MONTIEL A, BURGOS-SANTAMARÍA A, PAZÓ-SAYÓS L, et al.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troke: from mechanisms to therapeutic approaches[J]. Int J Mol Sci, 2024, 25(10): 5252. DOI: 10.3390/ijms25105252.

 

作者:刘久玲 南京明基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