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焦虑当小情绪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6 16:11:24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焦虑"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高频词汇。面对考试、工作压力或重大事件时,我们常会感到紧张不安,这种正常的焦虑情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保护机制。然而,当这种焦虑变得过度、持久且难以控制时,就可能演变为需要专业干预的焦虑障碍。
魏⻉ 主治医师
重庆市精神卫⽣中⼼
重庆市精神卫⽣中⼼早期⼲预科主任
毕业于重庆医科⼤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学硕⼠,精神科主治医师
从事精神科⼯作⼗年,擅⻓各种精神障碍的诊 断和治疗。参加过重庆市⼼理危机⼲预培训、家庭治疗、⼼理动⼒学咨询、正念减压课程等⼼理治疗培训班。
什么是焦虑情绪和焦虑障碍
焦虑是人类面对压力或潜在威胁时产生的一种自然情绪反应,是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大脑感知到可能的危险时,会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注意力集中等生理变化,这些反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例如,考试前的适度紧张能促使学生更认真地复习;项目截止日期前的紧迫感能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情境性焦虑通常随着压力源的消失而缓解,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长期影响。
然而,当焦虑情绪变得过度、持久且与实际情况不相称时,就可能发展为焦虑障碍(又称焦虑症)。焦虑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其核心特征是患者体验到强烈且难以控制的担忧和恐惧,即使没有明确的外部威胁也会持续感到不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3.6%-28.8%,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焦虑障碍不仅造成心理痛苦,还常伴随多种身体症状,并显著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区分正常焦虑情绪与病理性焦虑障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许多人对偶尔出现的焦虑情绪过度担忧,误以为自己患上了焦虑症;而另一方面,部分真正的焦虑障碍患者却将症状归咎于"性格问题"或"压力太大",延误了寻求专业帮助的时机。了解二者的本质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评估自身心理状态,在必要时及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
症状表现的差异
焦虑情绪与焦虑障碍在症状表现上存在质与量的显著区别。正常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紧张不安,通常与特定情境相关,且不伴随复杂的身体症状。例如,学生在重要考试前可能感到心跳略快、手心出汗,但这种不适感局限于考试情境,且强度在可控范围内。一旦考试结束,这些症状会自然消退。焦虑情绪的功能在于调动身心资源应对挑战,而非造成持续困扰。
相比之下,焦虑障碍的症状表现更为复杂多样,涉及情绪、认知、行为和生理多个层面。在情绪方面,患者会体验到过度且难以控制的担忧,这种担忧往往没有明确对象或与现实威胁不成比例。认知上常出现"灾难化思维"——将小问题夸大为无法承受的灾难,并伴随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行为上则表现为对可能引发焦虑情境的回避,如社交焦虑者回避聚会,惊恐障碍者回避可能引发发作的场所。
生理症状是区分焦虑情绪与焦虑障碍的关键指标之一。焦虑障碍患者常出现多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等心血管症状;头晕、头痛、感觉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口干、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尿频、出汗、震颤等。这些症状并非由实际身体疾病引起,而是大脑错误解读危险信号导致的生理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还常有肌肉紧张和疲劳感,而惊恐障碍患者则可能突发强烈恐惧,伴随窒息感、濒死感等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
持续时间与发作形式的不同
持续时间是区分焦虑情绪与焦虑障碍的另一重要标准。焦虑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特征,通常随着压力事件的出现而产生,随着事件的解决而消退。例如,工作项目截止前的紧张感会在任务完成后自然缓解;医疗检查前的担忧会在得知结果后消散。这种焦虑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最多不超过数周,且不会在没有明显压力源的情况下无故出现。
焦虑障碍则表现出慢性持续的特点。根据诊断标准,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症状需持续至少6个月,惊恐障碍的诊断也要求症状持续一定时间。实际上,许多焦虑障碍患者的症状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呈现波动性病程——时而缓解,时而加重。即使没有明显的外部诱因,患者也可能长期处于过度警觉状态,总是"预感"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焦虑障碍的发作形式也不同于普通焦虑情绪。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症状相对稳定但持续存在;惊恐障碍则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强烈恐惧,10分钟内达到高峰,通常持续20-30分钟;特定恐惧症的焦虑只在接触恐惧对象时发作。无论哪种形式,焦虑障碍的症状都比普通焦虑情绪更顽固且难以预测,很少能自行完全缓解。
对日常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焦虑情绪与焦虑障碍对个体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程度存在本质差异。适度的焦虑情绪是人类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能提高警觉性、增强应对能力,不会明显干扰正常生活。处于焦虑情绪中的人仍能保持基本的工作效率、维持社交关系、履行日常责任,甚至可能因为适度的紧张感而表现得更好。
焦虑障碍则会导致多方面功能损害在工作或学习方面,患者可能因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而效率显著降低,甚至无法完成任务。社交功能上,焦虑障碍患者常回避人际互动,导致关系疏远、孤独感加剧——约30%的患者同时伴有抑郁症状。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如因过度担忧而犹豫不决、因身体症状频繁就医、因回避行为限制活动范围等。
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看,焦虑障碍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患者的工作缺勤率和职业效能下降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频繁就医检查又增加了医疗系统负担;家庭关系紧张也常见。严重时,持续的焦虑可能诱发自杀意念,尤其是共病抑郁症的患者。这些广泛的功能损害是焦虑障碍被归类为精神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需要专业干预的关键原因。
焦虑情绪与焦虑障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同。短暂的焦虑情绪不会对身体造成实质性伤害,甚至可能通过动员生理资源而带来短期益处。但长期未治疗的焦虑障碍可能引发多种身体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免疫功能紊乱、胃肠功能障碍等。慢性的肌肉紧张还可能导致慢性疼痛问题。这些身心交互影响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应对?
对于普通的焦虑情绪,自我调节技术通常足够有效。呼吸训练是最易行的方法之一:缓慢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循环数次可快速缓解急性焦虑。正念冥想通过培养对当下体验的非评判性觉察,帮助打破过度思考的循环。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能促进内啡肽释放,每周2-3次、每次30-45分钟即可显著降低焦虑水平。保持规律作息、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建立支持性社交关系也是管理焦虑情绪的基础措施。
当自我调节效果有限或症状符合焦虑障碍标准时,专业干预就成为必要选择。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焦虑障碍的一线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扭曲思维(如"灾难化预测")、逐步面对恐惧情境来打破焦虑循环。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是首选,它们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平衡且不成瘾,常见的药物有舍曲林、文拉法辛等,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焦虑情绪若长期忽视也可能发展为焦虑障碍。培养情绪觉察能力、建立健康应对模式、及时处理压力源,都是预防焦虑升级的重要措施。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寻求专业的帮助是智慧的表现。
结语
心理健康是整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部分。正确认识焦虑情绪与焦虑障碍的区别,既能避免对正常反应过度医疗化,又能及时识别需要帮助的情况。无论处于哪种状态,科学的理解和应对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焦虑共处,重获生活平衡与品质。
参考文献
[1]LOERINC A G, MEURET A E, TWOHIG M P, et al. Response rates for CBT for anxiety disorders: Need for standardized criteria[J]. Clin Psychol Rev, 2015 Dec;42:72-82. DOI: 10.1016/j.cpr.2015.08.004.
[2]马菁,张岚.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2,49(05):773-775.DOI:10.13479/j.cnki.jip.2022.05.043.
作者:魏⻉ 重庆市精神卫⽣中⼼早期⼲预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