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血压管理全攻略:一文读懂如何稳住血压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6 16:17:11

在我国,高血压已成为极为普遍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大众健康。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庞大,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然而血压控制率却不容乐观。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极大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因此,科学有效地管理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蒋卫红 教授


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心血管内科主任兼高血压专科主任

兼任国际高血压协会(ISH)会员

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湖南省高血压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湖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高血压学组组长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高血压管理的全面策略


(一) 精准监测血压


准确掌握血压变化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目前主要的血压监测方式包括诊室血压测量、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


诊室血压测量: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进行测量,是诊断高血压的常用方法。测量时患者需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取坐位,上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但这种方式可能受白大衣效应影响,即部分患者在医院环境中因紧张导致血压测量值偏高,不能真实反映其日常血压水平。


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连续记录24小时内的血压数据,包括白天和夜间的血压变化,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明确血压高峰和低谷时间,为精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其诊断标准为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白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


家庭血压监测(HBPM):患者在家中自行测量血压,能更频繁地获取血压数据,及时发现血压波动情况,增强自我管理意识。推荐使用经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安静休息5-10分钟,测量时保持安静、放松状态。连续测量5-7天,早晚各测量2-3次,取平均值作为家庭血压值,若家庭血压平均值≥135/85mmHg,可考虑高血压诊断。


(二)全面病情评估


准确评估病情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关键。医生评估时,会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血压水平分级:高血压分为1级(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2级(收缩压160-179mmHg/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血压级别越高,对身体的危害越大,治疗也需更积极。


心血管危险因素: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糖耐量受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在50岁前发生心血管疾病)、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等。基于以往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施情况和有关研究进展,对心血管危险分层内容进行了部分修改,在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危险因素中增加了心率增快和高尿酸血症。这些危险因素会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且多个危险因素并存时,风险呈叠加状态。常加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多个危险因素并存时,风险呈叠加状态。


靶器官损害及临床并发症:长期高血压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眼睛等重要靶器官造成损害。心脏方面可出现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大脑可引发脑梗死、脑出血;肾脏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眼睛可出现视网膜病变等。同时,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其他临床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并发症会使病情更为复杂,治疗难度增加。医生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肾功能检查、眼底检查等一系列辅助检查,准确判断靶器官损害程度和并发症情况,从而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治疗策略。


药物与生活方式的协同干预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合理选用降压药物能有效降低血压,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等,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使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其降压效果显著,作用持久,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的生成,使血管扩张,达到降压目的。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作用机制与ACEI类似,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使血管扩张降压。

利尿剂:通过促进肾脏排出多余的钠和水,减少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利尿剂适用于老年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以及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

β受体阻滞剂常用于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快速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但对于支气管哮喘、严重心动过缓(心率低于50/分钟)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此外,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物,以达到血压控制目标。联合用药可发挥不同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降压效果,同时减少单一药物剂量过大带来的不良反应。例如,CCBβ受体阻滞剂联合,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减少CCB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患者务必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对降低血压、减少降压药物用量、提高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钾的饮食原则。此外,还需控制脂肪摄入,以降低血脂水平,减轻血管负担;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等,保持饮食均衡。

适量运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等。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逐渐增加,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血压控制不佳或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运动前应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减轻体重可有效降低血压。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将身体质量指数(BMI)控制在18.5-23.9的正常范围内。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戒烟后,血压可逐渐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也会显著降低。

心理调节: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也可尝试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训练。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对血压控制也十分重要。

改善睡眠: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避免熬夜,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睡前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品,也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或观看刺激性强的影视节目。营造安静、舒适、黑暗的睡眠环境,温度和湿度保持适宜,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血压波动,影响血压控制效果,因此改善睡眠对高血压管理十分重要。


构建全方位患者支持体系


(一)家庭支持


患者家属应学习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疾病的危害、治疗方法和日常注意事项,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理解。当患者因疾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时,家人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社区支持


社区可定期组织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邀请专业医生为居民普及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自我管理知识,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开展免费的血压测量、健康体检等活动;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社区医护人员可提供上门随访服务,定期监测血压,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并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三)社会支持


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让患者能够就近获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知度,营造全社会关注高血压防治的良好氛围。


结语 


高血压管理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患者、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广大高血压患者需重视血压管理,定期测量血压,并严格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和社会提供的支持资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让我们共同重视血压管理,拥抱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07):603-700.

2、李得圣.高血压常见药物及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C]//重庆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会.临床医学健康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元固镇卫生院;,2025:141-143.

3、杨莉,任炜炜,李深广.高血压的生活方式干预:迈向健康生活的关键[J].科学生活,2025,(05):150-151.


作者:蒋卫红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