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乔友林教授说:全球加速消除宫颈癌,中国如何迈向“无宫颈癌”的未来?
来源:陆士新医学基金会2025-09-17 20:13:07
9月14日,一场聚焦肿瘤防治和药物研发前沿的大会在北京召开。这场论坛由北京陆士新医学基金会牵头主办,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频道(CHTV)和医学论坛网共同承办,也是2025年服贸会的重要活动之一。说到宫颈癌,它一直是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一大杀手,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加速消除宫颈癌也是全世界都在努力推进的公共卫生大事。这次论坛特别请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特聘教授乔友林,他以“全球加速消除宫颈癌——世界与中国在行动”为主题做了精彩分享。
乔友林教授首先指出,宫颈癌的流行情况值得大家警惕。根据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宫颈癌在女性中的发病和死亡数字依然很高:全球年新发超过66.2万例,其中中国约占15.1万例;死亡约34.9万例,中国有5.6万例。
不过乔教授也强调,明确宫颈癌病因后,我们已找到预防方向——疫苗和早筛成为对抗它的关键武器,这让全面预防甚至消除宫颈癌成为可能。
通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宫颈癌防控局面正在转变。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号召全球消除宫颈癌危害。WHO提出了“控制、消除、消灭”的定义。其中“消除”意味着将发病率控制在每十万人中不超过四例,且需持续防控。为此,WHO制定了2030年具体目标:让90%的女孩在15岁前接种HPV疫苗,70%的成年女性在35岁和45岁分别接受一次高质量筛查,并确保90%的确诊患者得到规范治疗。
2020年底,WHO 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全球194个国家共同承诺,中国政府也明确表态支持,展现大国责任。乔友林教授表示,这一战略为各国提供清晰框架,也为中国防控带来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为宫颈癌防治带来了新希望。乔友林教授指出,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重要突破。早在1991年,中国科学家周健与伊恩·弗雷泽博士成功合成了HPV病毒样颗粒(可以理解为长得像HPV病毒,但没有病毒内核的“空壳”),为HPV疫苗研发打下基础。如今,国产二价和九价HPV疫苗已上市,三价、四价等也在试验或审批中。不过当前关键挑战仍是提高接种率与普及公众认知。
HPV 核酸检测技术进步,为宫颈癌筛查带来革命性变化。乔友林教授介绍,筛查已从传统宫颈涂片,逐步升级为更精准的高危型HPVDNA检测。中国在该技术研发上处于国际前列,但药品审批速度相对较慢;目前国内虽有数百种检测产品获批,却仅有少数被正式用于初筛或联合筛查,提升筛查准确性和效率仍是关键。
中国在宫颈癌防治上采取多项措施,且成效明显。2009年起,国家启动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为35-64岁女性提供免费检查,覆盖全国上千个县;2019年,宫颈癌筛查被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此外,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方还开展免费 HPV 疫苗接种和筛查试点,为全国提供示范。
乔友林教授指出,当前重点仍是扩大筛查覆盖并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建设和提高公众健康意识,能够进一步提升宫颈癌的筛查和治疗水平。
中国在宫颈癌防治方面的积极行动与创新,不仅守护了国内女性的健康,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乔友林教授在总结中强调,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全球消除宫颈癌仍面临诸多挑战;他呼吁全社会加大重视,持续推进科技研发与国际协作,为创造没有宫颈癌的世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