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秋分:全年最“平衡”的一天!做对这4件事,从头到脚都舒服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9-23 13:02:14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中点。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天地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古人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大自然仿佛按下暂停键,不偏不倚,不急不躁,呈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浪漫。


从这天起,北半球日渐短、夜渐长,气温逐渐下降,万物从“放”转为“收”。人也应当顺应天时,调整身心,进入养生的“黄金期”。如何在秋分时节保持身体与自然的和谐?让我们从穿衣、情绪、饮食等方面,一一细说。


天人相应,静养收心神


秋分之后,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随之进入“收”的阶段。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时天地气息清肃,人体也应顺应自然,从夏季的“发散”转为“收敛”。

作息上,建议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尤其晚上11点前应进入熟睡状态,有助于滋阴护阳。心态方面,宜保持情绪平和,减少急躁、焦虑,可适当练习静坐、深呼吸,使神志安宁,肺气清润。

秋分养生,不仅是身体的调节,更是心神的养护。唯有与天地同步“收”与“藏”,才能为接下来的寒冬打下坚实基础。



秋凉添衣,但不要急着裹成“粽子”


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秋分时节早晚凉、中午热,温差较大,穿多了闷汗,穿少了易凉,不少人一不小心就感冒了。其实,秋分穿衣是门学问,不要急着把自己裹成“粽子”。

老人和孩子,免疫力相对较弱,脚部和背部保暖尤为重要,穿一双舒适吸汗的袜子,备一件防风外套。而青壮年人群则不必过早“裹粽子”,适当让身体感受一些凉意,反而能增强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中医讲“秋冻”,就是指秋天不宜过早过多添衣,以免体内积热,反而不利于气血流通。

爱运动的朋友,出汗后应及时擦干,更换干爽衣物,切忌穿着湿衣吹风。简单来说,秋分穿衣的关键是:不贪凉、不闷汗、随时调,让自己始终处于“微微暖而不燥”的状态。


秋日易悲?其实是肺在“提醒”你


秋风一起,落叶纷飞,不少人会觉得莫名情绪低落、容易伤感——这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悲秋”。在中医理论中,秋气通于肺,肺主悲忧。秋分之后,万物由盛转衰,阳气渐收,人的情绪也容易随之波动,变得敏感忧郁。


如果你最近总觉得提不起劲、心烦或多梦,别急着责怪自己“矫情”,这可能是身体在与季节交换信号。想要调畅情志,可以试试这几个小方法:


慢呼吸,清肺气:每天早晨做5分钟深长缓慢的腹式呼吸,帮助肺气宣发,心境也会随之开阔。走近自然,适度运动:周末去公园散步、慢跑,看看高远的天空与斑斓的秋叶,借助自然能量疏解郁结。多聊天、少独处:与家人朋友多分享心情,避免长时间沉默独坐,让气机顺畅流动。



秋天不是只能“伤怀”,也可以安静向内、修养心神。听懂身体的提醒,主动调节,你我都能在清凉秋日中,守住一份淡定与平和。

养阴润肺,健脾益气正当时


秋分时节,天气干燥,人体易出现口干、皮肤干、便干等“秋燥”表现。中医认为此时养生应着眼于“滋阴润肺”与“健脾益气”,既防燥又护脾胃,为入冬打好基础。


平时可以多点按以下几个穴位,每次3-5分钟,微微酸胀即可: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膝盖外侧凹陷处下方四横指,胫骨边缘外侧一横指处。三阴交:从内侧脚踝尖往上量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紧贴着小腿骨的后缘,按压有酸胀感的地方就是三阴交。关元:在肚脐正下方,大约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合谷:在手背上,大拇指和食指并拢时,凸起的肌肉最高点。


饮食方面,遵循少辛多酸的原则,有助于收敛肺气。此外,多吃梨、百合、银耳、蜂蜜、山药、南瓜、小米、红枣。有滋阴润燥、调理脾胃的效果。



如果常有口干、咽干、皮肤干、大便干等情况,可以试试这道滋阴生津代茶饮:生地黄3g、玉竹5g、麦冬5g、石斛6g、当归6g、枸杞5g,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秋分,是一个提醒我们回归平衡的节气。它不像立春那样生机勃发,也不像冬至那样极寒极静,它只是温和地告诉我们:收一收,缓一缓,等等自己的身体和心情。


愿你这个秋天,身心平衡,呼吸从容,与天地同频,安然向寒。


来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4年《东方二十四节气》


视频链接:秋分:全年最“平衡”的一天!做对这4件事,从头到脚都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