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人物+ | 陶勇:我回来了,但不止为了手术台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0-04 18:20:33

“我不甘心只做一个普通的医生。”


在CHTV《前行者——健康中国科技创新人物访谈》节目里,陶勇语气平静,却字字铿锵。


他曾被困在手术室、门诊间与恶性纠纷里。如今,在他以非凡毅力重返手术台、重新握起手术刀的同时,更将视野投向远方,致力于用科技的力量重塑医疗的未来。


这是一次被迫的转型,更是一场主动的、双线并进的破局突围。


从临床到创业,被需求推着走的转变


陶勇的创业之路并非早有规划,而是“被强大的市场需求推着往前走”的结果。


在医院开设眼免疫与病原筛查实验室后,他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都对眼内液检测技术表现出强烈需求。“顺便给我测一下”的请求越来越多,仅靠科研经费难以支撑。这种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最终推动他走上了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9年北京市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条例,同期朝阳医院也成立了科创中心。这些政策与机构支持,为医疗科技创新创造了日益便利的条件。


医者初心,让更多患者受益


创业之路艰难曲折,陶勇虽然多次想过放弃,但也一次次地选择了坚持。“我还是想让更多的病人受益。”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医生是做加法,今天我看10个病人,就比看9个病人多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企业家是做乘法。”


通过眼内液检测技术,他的团队已服务全国700家医院,覆盖24个省市自治区,帮助了8万疑难眼病患者。


“这8万个患者要我用自己一生的精力去看,可能得累死。”科技成果转化让他以乘法的形式实现价值,效率大大提高。


现实困境,医生群体的普遍挑战


陶勇经历的背后,是医生群体面临的普遍挑战。近年来,虽然我国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医生的工作环境与待遇仍存在不少问题。


以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的调研为例,2024年,全国县医院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减少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城市医院的虹吸效应。这种效应的影响同样作用于医生群体:中部地区某县医院过去五年里,先后有10余名骨干医生被城市大医院挖走,原因就是城市医院能提供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发展平台。


另一方面,医生还面临着工作强度大、职业风险高等问题。陶勇自身的经历就是一个极端案例,而且这并非个例。根据中国医院协会的调查,近年来我国医院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虽有所下降,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医生表示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语言或身体暴力。


政策回应,医疗体制改革进行时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正在推进一系列医疗体制改革措施。2025年3月,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薪酬制度”。这一定调为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薪酬制度改革是核心环节。国家明确要求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这些政策旨在动态缩小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不同科室岗位间的收入差距,使医务人员薪酬更加合理。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医改的关键环节。国家医保局正式印发了《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按病种付费通过对疾病诊疗进行分组或折算分值,实行医保对医疗机构的“打包付费”。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是当前国家层面医疗改革的又一重要部署。这一方案旨在让群众获得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方案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2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更加合理,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到2030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方案提出了“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机制,持续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保持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培养规模稳定在每年 7000 人左右。


这些政策回应了医生群体的核心关切。正如陶勇所体验到的,政策环境正在改善:“一步一步越来越具体细化的政策落地,就像是春风吹到你身上一样。”


未来已来:重新定义医生角色,温度医疗永不褪色


医学新时代的大幕已然开启,深刻变革正席卷而来,医生的角色也在被重新定义。陶勇医生对刚步入医学院的后辈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医学是一场超级马拉松,不必在意一时得失,“越到后面,医学能带给你内心的充实和价值感一定会很丰厚”;第二,要坚信科技变革将彻底改变医学的面貌,“千万不要用传统想法禁锢自己对医学的认识”。他指出,医疗模式正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未来需要更多健康管理师、科普工作者和早期检验技术开发者。“未来的医学是不可想象的,”陶勇说,“我们应当带着好奇与探索的心态迎接这场变革。”


在科技赋能医学的同时,陶勇格外强调“温度医疗”的价值。尽管身兼多职,他仍坚持投入10%的时间从事公益事业。“医学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以自身免疫性眼病为例,说明医疗中的人文关怀:在为体力劳动者使用激素前,必须考虑药物可能带来的股骨头坏死风险,以免影响其劳动能力,导致整个家庭陷入困境。这种对社会属性的细微体察,正是“温度医疗”的体现——就像冬天用手焐热听诊器再接触患者的那一刻,医学便有了温度。科技与人文并重,正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尾声

到202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将更加合理,居民15分钟内可达最近医疗服务点。


到2030年,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量占比将持续提高,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这些变化意味着,未来更多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更多医生能在更公平合理的环境中践行医者使命。他们用行动证明: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不仅是职业,更是使命。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那颗“想让更多病人受益”的初心。


参考资料:

[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83221.htm

[2]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A5NDUwNQ==&mid=2649995054&idx=1&sn=20d370faf57fcac581984392d61ceae9&chksm=86884d1b7d3291ef2d5cc58e5d0ca8e709633b471a3d21294af3ce9c0bbccdb959c9a4ff7831&scene=27

[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9/content_7039981.htm

[4]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8/content_7036855.htm[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50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