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中秋团圆是乐事,注意这些小细节,不让健康问题扰了兴致!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0-06 10:10:37

中秋佳节,“团圆”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习俗:一家人围坐桌前,切开油润的月饼分着吃,就着窗外美景吃顿热乎的团圆饭,兴致来了还能凑一桌麻将、伴着月色散散步,连空气里都飘着热闹劲儿。



但在幸福美满的假期中,有人却感到肠胃不适、精神不佳,甚至感冒。这可能是在热闹劲儿里,咱们容易忽略造成健康小问题的细节。想让这份团圆兴致不打折扣?接下来就跟大家聊聊,中秋怎么避开这些“小麻烦”,舒舒服服过佳节。

一、饮食篇


中秋节“吃”是重头戏,但别光顾着嘴甜胃满,也要注意饮食里藏着的小隐患。


1.月饼


少量多次≠没负担:别觉得一次吃1/4、分几次吃身体就没负担,哪怕每次量少,累积的油脂、糖分照样会让肠胃消化起来感到“疲惫”。


无糖≠无热量:无糖食品常用麦芽糖醇等代糖,虽然没有添加蔗糖,但热量同样不低。尤其是正在保持体重的人,别因为“无糖”标签掉以轻心。


没过期≠能吃:如果月饼皮软塌、馅料发黏有怪味,就算在保质期内也得扔,因为可能已经变质。肠胃本身就脆弱的人,更要注意。


2.团圆饭


注意荤素顺序:先抢着吃肉再吃素,肉会因为消化慢堵在胃里,不仅吃不下后续的菜,还容易胀肚。


螃蟹不要配冰啤酒:螃蟹作为应季美食,常得大家青睐。螃蟹配冰啤酒虽过瘾,但螃蟹性寒、冰啤酒刺激肠胃,一起吃很可能引发腹泻。



剩菜别反复加热:绿叶菜反复热可能产生亚硝酸盐,肉类多次加热会流失营养还易滋生细菌,最好及时冷藏,下次吃前彻底热透。

二、作息篇


中秋阖家热闹时,作息很容易跟着“乱”,不少人没注意身体状态也跟着乱了套。


熬夜后猛补觉:中秋夜跟家人聊到半夜、凑几圈麻将很常见,不少人转天直接睡到中午,以为能补回精神,结果起来还是昏沉,晚上还容易失眠。其实睡眠讲究 “生物钟稳定”,熬夜后第二天别睡过早上9点,中午小眯20分钟,效果比狂补觉更好。


久坐打牌忘了动:和家人、朋友围坐打牌,一打就是几个小时。直到腿部不适才意识到。久坐会让下肢血液循环变慢,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建议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5分钟,走两步、甩甩腿,晚上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泡脚,帮下肢血液流通起来。

三、出行篇


中秋不少人会出门赏月、逛公园,或是带家人去景点转转。这时,要在穿衣和传染病防护方面做到位,减少生病的风险。



早晚记得添衣:入秋后昼夜温差常能差 8-10℃,早上出门还裹着薄外套,到中午太阳一晒又热得脱,可傍晚风一吹,没及时添衣就容易着凉。尤其老人、小孩和体质弱的人,呼吸道黏膜对温度变化敏感,一冷一热很可能引发鼻塞、咳嗽。建议穿 “分层衣”,比如里面穿薄 T 恤,外面搭件轻便的针织衫或薄夹克,冷了穿、热了脱,灵活调整才不容易感冒。


人群密集处戴好口罩:热门赏月点、商场或景区里人多,空气流通差,流感、呼吸道病毒容易传,加上人挤人时还可能被碰到、弄丢随身物品。不用过度紧张,但可以备个普通医用口罩,人多拥挤时戴上;随身带一小瓶免洗洗手液,摸过扶手、栏杆后及时搓一搓,别用脏手揉眼睛、摸鼻子,简单防护就能少些风险。

四、特殊人群篇


家人的健康和安全是团圆的基础。对老人、小孩和慢性病患者需要多一份关心。


老人:老人消化功能弱,选月饼尽量挑低糖少油的。吃的时候也别让老人多夹,七八分饱就好,免得胀肚;带老人出门赏月或逛公园,记得多陪着走,给老人穿双带纹路的防滑鞋,尤其早晚路面可能凉滑,避免不小心摔跤。


孩子:食物一定要切小块,防止噎着;生冷海鲜别让娃空腹吃,娃吃了容易闹肠胃;晚上别让娃盯着手机看太久熬到半夜,小孩更需要充足的睡眠;去人多的景点,手牵紧,眼睛多放在孩子身上,别让娃在人群里跑散。


慢性病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朋友控制高盐高糖饮食的摄入量;痛风的人别碰啤酒和螃蟹、虾等带壳海鲜,避免诱发疼痛;最重要的是,平时吃的药千万别断,按时吃才能稳住身体。


不用刻意拘谨,只需要少吃两口月饼、久坐后多站站、出门记得带件薄外套,就能少些健康烦忧。最后,愿大家都能伴着月色吃好、玩好,和家人暖融融过个节,中秋快乐,阖家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