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从“三高”到心脏猝死,一条被忽视的“事件链”!中医通络如何阻断危机?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0-07 19:30:40

现代医学与古老智慧共同揭示:拦截心血管危机,关键在于“通”。


在心血管健康的道路上,危机并非一日形成。国际医学界提出的“心血管事件链”理论,清晰描绘了疾病从萌芽到终点的全过程。而源远流长的中医理论,早已为阻断这条危机链提供了独特的智慧钥匙——“通络”。理解这一概念,或许是守护我们心脏健康的关键。




认识心血管事件链

从危险因素到终末事件的全景图


“心血管事件链”是什么?它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完整路径。


这条链的起点,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些危险因素长期存在并逐渐累积,会以动脉粥样硬化为标志性起点,对全身血管发起攻击。


“动脉粥样硬化”这个名词听起来复杂,其实可以形象地理解:我们的血管如同光滑的水管,因“三高”等因素影响,血液中的脂质等垃圾像“粥”一样沉积在管壁上,形成斑块,使血管壁变硬、变窄。这个过程遍布全身,累及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如果不加控制,这条事件链将继续推进: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逐渐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最终可能以心源性猝死这样的终点事件告终。从危险因素出现,到临床发病,直至终末期,这就是一个完整且连续的心血管事件链。




中医络病理论

事件链提供中国解读与解决方案


令人惊叹的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络病理论”,与现代化的“心血管事件链”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早已提出了干预策略。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如同身体的“高速公路网”。其中,大的主干道称为“经”,而从“经”分出的无数细小分支,便是“络脉”。它们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内联脏腑,外通四肢百骸,负责濡养我们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与现代医学的微循环系统高度契合。


所谓“络脉不通”,就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微循环障碍、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早期病变。当气血运行不畅,营养物质无法送达,代谢废物无法排出,脏腑功能就会失常。这正好对应了心血管事件链的早期阶段。若“络脉不通”进一步发展至大的脏器,则对应了心梗、心衰等严重病变。


因此,中医对付这条危机链的核心治则就是——“通络治疗”。通过活血通络的方法,保持“络脉”这个微观网络的通畅,从而预防或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效改善甚至阻断“心血管事件链”的进程。



中西合璧:

现代预防与通络养生双管齐下


将现代医学的“心血管事件链”与中医的“络病理论”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健康管理视角:


1.  源头控制,防“三高”严格管理血压、血糖、血脂,是掐断事件链起点的根本。这需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


2.  早期干预,重“通络”即使查出早期病变或已有“三高”,也不必过度焦虑。除了遵医嘱治疗,可引入中医“通络”养生理念。如饮食上适量食用山楂、木耳等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气血流通的运动;必要时咨询中医师,采用相应的通络药物或疗法。


3.  定期体检,识信号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了解自身血管健康状况。同时,留意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如胸闷、心悸、不明原因的疲劳等,这可能是“络脉不通”的早期提示。





心血管健康是一场贯穿生命的持久保卫战。“心血管事件链”揭示了危机的演变路径,而中医“通络”理论则赋予了我们先知先觉、防微杜渐的智慧。唯有将现代医学的精准防控与传统医学的整体调理相结合,双管齐下,才能有效阻断这条危机链,守护好我们生命的核心动力。


视频链接:http://www.mychtv.com/index.php/Index/view/id/7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