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怕乳腺癌!早筛是关键,科技来助力:精准诊疗让90%早期患者能赢!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0-17 19:15:18
十月,伴随粉红丝带的温暖标识,乳腺癌防治月如期而至。这一特殊月份的意义,早已不止于简单的知识普及,更承载着对乳腺健康的主动关注与守护。
目前,乳腺癌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但死亡率已降至第五位——这样的变化并非偶然,既源于公众筛查意识的逐步觉醒,越来越多人主动关注乳腺健康,也得益于医疗技术的持续进步,让治疗更精准有效。
更令人振奋的是,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超90%,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乳腺癌正逐渐从“令人恐惧的绝症”转变为“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病”。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乳腺癌的那些事儿!
其实并非如此,5%-10% 的乳腺癌与 BRCA1/2 基因突变(多有家族遗传倾向)相关,70%-80% 的患者没有明确家族史;但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过乳腺癌,自身风险会增加1倍,所以无论有无家族史,定期筛查都很关键。
不用过度恐慌,80% 以上的乳房结节是良性的;恶性结节通常有“边缘模糊、活动度差、血流丰富”的特征,若检查报告标注 BI-RADS 4 级及以上,才需要进一步做活检明确性质。
现在有更灵活的选择,只要肿瘤≤5cm 且切除后边缘无癌细胞(切缘阴性),通常可考虑保乳手术,术后配合放疗,生存率与全切手术相当;还可根据需求选择同期乳房重建,兼顾健康与生活质量。
乳腺癌的致病因素十分复杂,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
1.遗传基因:BRCA1/2 基因突变者终生患癌风险达 80%,TP53、PTEN 等基因突变也需加强监测;
2.生理特征:初潮≤12 岁、绝经≥55岁,或乳腺密度高(ACR C/D 类)的女性风险更高,36-65 岁更是重点关注期,占患者总数 约80%。
1.生活方式:绝经后体重指数(BMI)>30、每周喝超1标准杯酒(约150ml红酒或350ml啤酒)、长期吸烟、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这些都能通过改变习惯降低风险;
2.生育相关:未生育、晚育、未哺乳或长期用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建议咨询医生制定防护方案。
有胸部放疗史、乳腺非典型增生,或有男性乳腺癌家族史的人,需定制个性化监测方案。
早期发现乳腺癌能大幅提升治愈率,先留意身体发出的提示信号:
乳房出现无痛性硬肿块,多在乳房外上象限,摸起来质地硬、边缘不规整;
乳头流出带血的液体,以及乳房皮肤出现“酒窝样凹陷”或“橘子皮样凸起”;
还有些易忽视的细节,比如腋窝淋巴结肿大、乳头回缩偏斜,或是两侧乳房突然大小不对称,都要多留意。
人人可操作的自查方法:最佳时间是月经结束后 7-10 天,这时激素影响小,结果更准。步骤很简单:先 “看”,对着镜子观察两侧乳房是否对称、皮肤有无异常;再 “摸”,用指腹画圈按压全乳及腋窝,感受是否有肿块;最后轻 “挤” 乳头,看有无异常溢液。
就筛查而言,建议40岁及以上女性要每年进行乳腺癌筛查,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提前至35岁甚至更早。
现在乳腺癌的诊疗已进入“精准时代”,先从科学确诊流程说起:第一步是影像学初筛,就像给乳房做 “精细扫描”,靠超声和钼靶先找出可疑病灶,若想更清晰了解病灶范围,再用 MRI 检查,这是定位病灶的基础;
接着是病理确诊,通过穿刺取少量组织检查明确是否为癌症,再用免疫组化区分 “分子分型”,同时BRCA1/2突变检测,能帮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方案;最后用国际通用的TNM分期系统,看病灶大小、是否转移到淋巴结或其他器官,为治疗定方向。
Luminal型(激素受体阳性)以内分泌治疗为主,风险高的患者加用 CDK4/6 抑制剂,能大幅降低复发风险;
HER2阳性型用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的“双靶治疗”为基础,晚期还能采用T-DXd等新型药物;
三阴性型先做新辅助化疗,有BRCA突变的可加PARP抑制剂,免疫治疗也给部分患者带来新希望,精准检测是提升疗效的关键;
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新型抗体偶联药物(如 T-DXd),为既往治疗选择有限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手段。
乳腺癌的全程管理,从术后康复到长期随访都很关键。术后康复要抓三个方向:
身体护理:术侧胳膊别提重物,可慢慢做抬臂锻炼,放疗期间要保持皮肤清洁,别暴晒,减少脱皮、红肿等并发症;
营养支持:多吃鸡蛋、瘦肉等高蛋白食物和新鲜蔬果,少吃红肉、不喝酒,绝经后控制体重,帮身体恢复;
心理调适:心里别慌,加入病友支持小组、试试冥想能缓解焦虑,家人的陪伴也很重要。
随访得长期坚持,术后2年内每3-6个月查一次,3-5年每6-12个月一次,5年后每年一次,规律检查能早发现异常。另外,要是发现胸壁长肿块、骨头持续疼,或者老咳嗽、胸痛,及时去医院,早干预效果更好。
粉红守护的意义,终究要落到从“知道”到“做到”的行动里。早筛查是乳腺健康的根基,规范治疗能给对抗疾病的底气,科学管理则守住长期健康的质量。只要跟着科学方法走,就能好好拥抱正常生活。而且这从不是女性一个人的事,全家一起关注、互相支持,才是最实在的健康守护,也让每一份粉红希望都能稳稳扎根。
[1]Han B, Zheng R, Zeng H, Wang S, Sun K, Chen R, Li L, Wei W, He J.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 J Natl Cancer Cent. 2024 Feb 2;4(1):47-53. doi: 10.1016/j.jncc.2024.01.006. PMID: 39036382; PMCID: PMC11256708.
[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 (202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