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骨头比爸妈还脆?从太空回来的人告诉我们:护骨的关键不只是钙,而是……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0-20 20:07:03

提到骨质疏松,不少人可能会觉得,“这是老了才会有的毛病,平时多补点钙应该就行了”。不过,事实可能比这要复杂:其实从30岁开始,我们的骨量就会走下坡路,而熬夜、总坐着不动、爱喝碳酸饮料这些习惯,还在让骨质疏松趋于年轻化,不少城市青年的骨密度已经有了下降趋势。


我们总把骨头当成没动静的身体支架,却忘了它也是有生命力的,一直在默默进行代谢更新。很多时候,正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才让我们错过了护骨的好时机。



谁在悄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不只找老年人,现在不少表面看似健康的人群,其实被它盯上了。


年轻人:透支骨量的一代


都市青年成了骨质流失的“新群体”。熬夜赶项目、久坐不动、节食减肥、靠咖啡、碳酸饮料提神……这些习惯都在扰乱骨代谢。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40岁以下人群中已有相当比例出现“低骨量”迹象,城市人群尤为突出。骨量通常在30岁左右达到顶点,一旦积累不足,之后的每一年都可能是下坡路。


男性:被忽视的骨折风险


男性的骨质疏松筛查率远低于女性,但不少研究发现[1][2],骨折之后男性的绝对死亡率比女性高5年内、10年内的死亡率增加幅度在男性中更显著。吸烟、饮酒、久坐、雄激素下降都在悄悄削弱骨骼的韧性。


高压与失眠者:骨头也会焦虑


慢性压力让身体长期分泌皮质醇,这种“压力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让骨头更新速度变慢[3]。长期睡不好的人,骨密度也更容易下降[4]有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情绪性骨松”,提醒我们:压力大的人,骨头也在受伤。



骨头不只是“支架”,它在与你对话


我们常把骨头想成支撑身体的架子,其实它远比想象中更“聪明”。近年的研究揭示,骨骼并不是沉默的结构,而是一个活跃的信号器官,它会分泌激素、参与代谢,甚至与大脑沟通。


骨骼的“内分泌身份”


骨骼能分泌一种名为骨钙素(Osteocalcin)的激素,它能调节能量代谢,让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可能影响记忆与学习能力[5]。换句话说,骨头不仅在撑着你,还在“帮你思考”和“稳血糖”。法国学者的动物实验甚至显示,当骨钙素分泌减少时,小鼠变得更容易焦虑、记忆力下降。


肠道菌群:骨头的“神秘同盟”


科学界还提出了“肠–骨轴”的概念:肠道里的菌群能影响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也能调节骨骼的形成与分解。如果肠道菌群失衡,骨密度可能随之下降[6]。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补钙,有人收效显著,有人几乎没变化


骨头的生物钟


骨骼的新陈代谢也有昼夜节律骨形成与骨吸收(即骨头“拆旧建新”)的过程会随昼夜交替呈现规律性变化[7],熬夜会打乱这种节奏,让骨更新变慢。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的人骨密度更低,骨折风险更高。睡眠质量,也在决定骨头的质量。


从太空回来的人,教我们如何护骨



太空环境曾给航天员的骨骼带来难题在微重力环境里,人体不用像在地球这样对抗重力支撑身体,骨头“用进废退”,骨流失速度会大幅加快,有时一个月的流失量相当于在地球一年的水平。这一现象也让科学家找到了研究骨健康的特殊视角。


为应对这种情况,科学家为航天员制定了一套精准方案。运动方面科学家会安排抗阻训练,比如借助特殊器械做深蹲、拉力动作,通过给骨骼施加适度压力,模拟地球重力下的刺激,防止骨量流失;


营养方面科学家会严格搭配钙和维生素D,确保骨骼修复有足够原料,同时避免过量补充增加身体负担;此外,他们还会用特定的机械震动设备,通过温和的物理刺激,促进成骨细胞活性。


这些从太空探索中总结的经验,可以转化为地球人护骨的实用方法。比如久坐人群可借鉴抗阻训练思路,日常多做深蹲、举哑铃等动作;普通人补充钙和维生素D时,也可参考“精准匹配需求”的原则,而非盲目进补太空里守护骨骼的智慧,其实离我们的日常并不远。


结语


聊完骨骼的隐藏功能、被忽略的风险人群,还有从太空探索里学来的护骨经验,我们大概能明白:骨质疏松从不是“单纯缺钙”的问题,它更像身体对生活方式的系统回声每个日常习惯都在悄悄左右骨健康。想要护好骨头,不用找复杂的办法,从三餐、运动、作息里就能重新和它对话


#骨质疏松#世界骨质疏松日#骨头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1]Bliuc D, Nguyen ND, Milch VE, et al. Mortality risk associated with low-trauma osteoporotic fracture and subsequent fracture in men and women. JAMA. 2009 Feb 4;301(5):513-21. doi: 10.1001/jama.2009.50. PMID: 19190316.

[2]Brown JP, Adachi JD, Schemitsch E, et al.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following a fragility fracture: real-world retrospective matched-cohort study in Ontario.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21 Jan 23;22(1):105. doi: 10.1186/s12891-021-03960-z. PMID: 33485305; PMCID: PMC7824940.

[3]Xu X, Wang L, Chen L, et al. Effects of chronic sleep deprivation on bone mass and bone metabolism in rats. J Orthop Surg Res. 2016 Aug 2;11(1):87. doi: 10.1186/s13018-016-0418-6. PMID: 27485745; PMCID: PMC4970273.

[4]Tang Y, Wang S, Yi Q, et al. Sleep pattern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2017-2018. Arch Osteoporos. 2021 Oct 23;16(1):157. doi: 10.1007/s11657-021-01025-1. PMID: 34689259.

[5]Wei J, Karsenty G. An overview of the metabolic functions of osteocalcin. Rev Endocr Metab Disord. 2015 Jun;16(2):93-8. doi: 10.1007/s11154-014-9307-7. PMID: 25577163; PMCID: PMC4499327.

[6]Gu C, Du H, Li N, et al. The gut-bone axis in osteoporosis: a multifaceted interaction with implications for bone health.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5 Jul 16;16:1569152. doi: 10.3389/fendo.2025.1569152. PMID: 40741168; PMCID: PMC12307166.

[7]Kikyo N. Circadian Regulation of Bone Remodeling. Int J Mol Sci. 2024 Apr 26;25(9):4717. doi: 10.3390/ijms25094717. PMID: 38731934; PMCID: PMC1108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