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乳腺癌筛查 | 守护女性健康,从“看见”开始——世界乳腺癌月·系列第二篇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0-22 20:09:51

在上一篇,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活方式远离乳腺癌。而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另一道更主动、也更坚固的防线——早期筛查。面对这个女性最高发的癌症之一,我国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高达83%,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关键,正是“早发现”。



图片

乳腺癌不是突然出现的


乳腺癌简单说,就是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了“失控生长”。它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像遗传(比如BRCA1/2基因有致病性突变)、激素变化(早初潮、晚绝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都可能有影响。


▪ 不过乳腺癌可不是“悄无声息”突然出现的,身体可能会发出这些“信号”:乳房里摸到无痛的小硬块,表面不光滑,摸起来和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 乳头突然凹陷、回缩,或者流出血性、浆液性的液体;


▪ 乳房皮肤变粗糙,出现像“酒窝”或“橘皮”一样的改变;


▪ 腋窝摸到肿大、质硬的淋巴结,按压不痛还推不动。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隐匿型乳腺癌”,乳房里摸不到肿块,却可能先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所以哪怕没有摸到肿块,出现异常也要及时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乳腺癌防治的黄金法则。如今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已经明确:做好乳腺癌筛查,不仅能让更多早期病例被发现,还能实实在在降低疾病的死亡风险——这也是它被全球医学界公认的“防癌关键”。



图片

怎么查?查什么?


筛查就像给乳房做“定期体检”,早发现一点,治疗难度就小一点,康复希望就大一点。


1. 医生临床乳房检查(CBE)


它是指医生通过专业触诊和视诊,检查乳房有无肿块、结节,乳头乳晕有无异常,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等,是乳腺癌筛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5%~10%的乳腺癌可单纯通过CBE被检出;还有报道显示,接受规范CBE的女性,查出的肿瘤相对更小,能进一步助力早期诊断,尤其对于乳腺X线或超声检查可能漏诊的微小病灶,CBE能起到补充排查的作用,避免因单一检查手段导致的“漏网之鱼”。


2. 乳房自检(BSE)


乳房自检是女性自己进行定期的乳腺手诊检查,它能帮我们养成“关注乳房变化”的习惯,熟悉自己乳房的正常状态,一旦发现和平时不一样的改变,及时到医院做检查。


具体怎么做自检?可以这样简单操作:


看(视诊):站在镜子前,双手自然下垂、举过头顶、叉腰挺胸,分别观察两侧乳房的大小、形状是否对称,皮肤有没有红肿、橘皮样改变,乳头有没有凹陷、溢液或颜色异常。


摸(触诊):先站立或坐姿触摸,然后平躺下来触摸,手法都是用一侧手指的指腹(不是指尖),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打圈”的方式,从乳房外侧开始,慢慢向乳头方向触摸,检查有没有硬块、结节或压痛;最后还要摸一下腋窝,看看有没有肿大的淋巴结。


挤:最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挤压乳头及乳晕周围,观察是否有异常分泌物,如血性或脓性的液体。



时间选择:绝经前女性建议在月经结束后7~14天做(这时乳房胀痛轻,腺体柔软,结果更准确);绝经后女性每月固定一天做就行,形成规律。


3. 影像筛查方法大盘点:权威推荐


乳腺超声检查没有辐射,价格也相对亲民,更适合年轻女性、致密型乳腺女性,常和钼靶“搭档”使用,能互补不足,提高筛查的准确性。


乳腺X线检查(钼靶):这是40岁以上女性的“基础筛查项”,能有效发现钙化灶(早期乳腺癌的重要信号),对降低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全球公认。很多人担心辐射,其实它的射线剂量很低,相当于拍一次胸片的1/10,每年1次检查不会危害健康。


不少女性一听到“乳腺钼靶检查”就有点犯怵:担心辐射、害怕挤压痛,甚至因为紧张直接放弃检查。但其实钼靶能早发现乳腺钙化灶(早期乳腺癌的关键信号),而且只要了解流程、做好准备,整个过程既安全又没那么痛,整个检查过程其实很简单,全程大概5~10分钟。


通常需要拍两个角度:一个是“正位”(乳房正面),一个是“侧位”(乳房侧面)。


摆好后,医生会调整机器的“上下压板”,轻轻将乳房夹在中间并展平(力度会控制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如果你觉得太痛,一定要及时说“轻一点”,医生会调整)。尽量放松身体,不要憋气或紧绷,越放松,挤压时的不适感会越轻,拍出来的图像也越清晰。


姿势固定好后,医生会退到操作间(隔着铅玻璃,避免辐射),按下按钮拍摄,每拍一次仅需几秒钟。两侧乳房拍完后,医生会确认图像是否清晰,如果不清楚可能需要补拍一次(但这种情况很少)。


检查结束后,穿上衣服回到等候区,通常当天或1~2天后就能取报告(具体时间看医院安排),拿到报告后记得交给乳腺科医生解读,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乳腺MRI检查:一般用于高危人群或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查(比如发现钼靶/超声结果异常时),它能清晰显示乳腺内部结构,发现微小病灶,但价格较高,检查时间长,不推荐作为普通人群的常规筛查。


4.新兴科技的助力


热成像(ThermalImaging):这项技术通过检测乳房表面的温度变化来辅助诊断。它无创、无辐射,通过识别皮肤温度的细微变化,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乳腺健康的线索。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医学的未来,它能像“智慧大脑”一样,分析大量的医学图像,帮助医生更准确、更高效地诊断乳腺癌。比如,有一种叫做MamT的模型,能够同时分析多张乳腺X线摄影图像,准确率极高,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在仔细审阅。



图片

关爱自己,从“早”开始

怎么筛?分人群、选对方法很重要


不同年龄、不同风险的女性,筛查方案也不一样。



第一类:一般风险女性(大部分女性都属于这类)


没有明显遗传倾向、没做过胸部放疗、也没有乳腺不典型增生等问题,也就是非高危人群女性。



这里要特别说下“致密型乳腺”——我国很多年轻女性都是这种乳房类型(乳腺组织密度高,脂肪少),乳腺X线检查穿透力较差,容易漏诊,所以联合超声检查能看得更清楚,减少“假阴性”结果。


第二类:高危人群(是否是高危人群请重温上一篇)


▪ 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比如有BRCA突变的女性,可从25岁开始);


▪ 每年做1次乳腺X线检查;


▪ 每6~12个月做1次乳腺超声和临床体检(医生触诊);


▪ 必要时还要加做乳腺增强MRI,它的敏感性更高,能发现更细微的病变,尤其适合高危人群补充筛查。


制定你的专属筛查日历:


如果你年满40岁:是时候和医生聊一聊,制定你未来1-2年的乳腺X线检查计划了。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或医生评估为致密型乳腺,强烈建议同时做乳腺超声。


如果你未满40岁,但属于高危人群:请立即咨询乳腺专科医生,他们会为你规划包括MRI在内的个性化筛查方案。


如果你未满40岁,且是一般风险:不必过度焦虑,但应坚持乳房自我检查,并熟悉自己乳房常态,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变化(如无痛肿块、皮肤凹陷、乳头溢液等),及时就医。



图片

特别提醒:

这些“坑”别踩,这些事记牢


▪ 别轻信“偏方筛查”:近红外线扫描、血氧检测、乳腺经络按摩“查癌”等方法,目前没有任何权威证据支持能有效筛查乳腺癌,别花冤枉钱还耽误时间。❌


▪ 筛查前做好准备:检查前1周避免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绝经前女性选月经结束后7~10天检查(避开乳腺充血期);检查当天穿宽松上衣,不穿带金属扣的内衣,方便穿脱。


▪ 免费筛查别错过:2009年以来,我国已累计为超过1.4亿人次女性提供免费乳腺癌筛查,农村适龄妇女、城镇低保妇女还能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关注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的通知,及时参加,给健康多一份保障。



图片

结语

你的健康,值得用心的守护


乳房是女性身体的重要部分,守护它不是“任务”,而是对自己的温柔关怀。记住:一般风险女性重视BSE和CBE,40岁后开启“钼靶/超声+CBE”常规筛查;高危人群更早行动,把筛查变成“健康习惯”。每一次规范筛查,都是在为“早诊、保乳、高生存”铺路,让我们在与乳腺癌的对抗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愿每个女性都能读懂身体的信号,做好健康管理,让“红颜杀手”无机可乘,拥有健康又自在的生活。


图片


下期预告:

诊断篇——筛查发现异常可别慌!


做好筛查只是守护乳房健康的第一步,如果筛查发现异常,比如钼靶提示“可疑钙化”、超声看到“边界不清的肿块”,接下来该怎么办?下期我们将聚焦“乳腺癌诊断”,用通俗的语言拆解从“筛查异常”到“明确诊断”的全流程,解读关键检查项目和病理报告,帮大家消除诊断过程中的焦虑,清晰了解每一步该做什么、该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