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肺癌!支修益教授:科学应对肺结节的3大关键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1-18 14:08:53
又到一年体检季,您拿到胸部CT报告时,是否也曾为“肺结节”三个字心头一紧?有人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小问题;也有人辗转难眠,仿佛那三个字就是肺癌的代名词。这种矛盾与焦虑,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共同的心理写照。
在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频道(CHTV)为“全球肺癌关注月”特别推出的《见证生命线》专题系列节目中,第一期便将目光聚焦于这一普遍困扰。节目特邀全国控烟与肺癌防治协作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教授,用真实的临床病例,为大家拨开迷雾。
下面,咱们就一起看看节目中最关键的几个知识点,希望能帮您卸下心理负担,科学地看待这个体检中的“常客”。
肺结节≠肺癌,
95%是良性的“肺皱纹”
面对体检报告上的“肺结节”,我们第一步需要建立的,也是最关键的认知是什么?支修益教授给出了明确答案:肺结节绝不等于肺癌!
支修益教授解释道,肺结节在医学上只是一个影像学的描述性名词,特指在肺部CT上那些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阴影。它更像是一个“统称”,其背后所代表的性质千差万别。
更重要的是,支修益教授强调:在首次进行胸部CT检查所发现的肺部结节中,高达95%以上都是良性的、陈旧的病灶,真正可能为早期肺部肿瘤的,比例不到5%。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与肺结节的初次“相遇”,不过是一场虚惊。
与眼角的皱纹、头顶的白发一样,很多肺结节同样是岁月带来的痕迹。它们可能早已存在于我们的肺组织中多年,只是因为过去检查技术不普及或不够精密,未曾被发现而已。第一次在CT上看到它,并非意味着它刚刚长出来,更不意味着它就是癌症的信号。
对此,支修益教授介绍了三种常见的类型:
错构瘤:这是一种由正常肺组织成分异常混合构成的良性肿瘤,生长极其缓慢甚至不生长,对身体通常无害,影像上有时可见典型的钙化或脂肪密度,被形象地描述为“爆米花样”结节。
结核球:在我国这个结核病大国,这是非常常见的良性结节。它是肺结核痊愈后,被纤维组织包裹起来的“静止的战场”,是免疫力战胜结核杆菌的标志,常伴有钙化,一般也无需治疗。
炎性假瘤:本质是肺部经历细菌、病毒等感染或异物刺激后,在自我修复过程中局部组织增生过度所留下的“疤痕”。它就像皮肤受伤后留下的斑痕,是组织修复的痕迹。
支修益教授进一步强调,面对首次发现的肺结节,首要任务是摆正心态。它更像是一份刚刚建立的“健康档案”,提醒我们需要开始关注并定期观察它,而绝非一份“癌症诊断书”。这是科学应对的第一步,也是走出无谓恐慌的关键。
判断良恶性,
关键看“动态变化”而非静态大小
明确了肺结节多为良性之后,下一个核心问题自然浮现:如何判断我那5%的风险?是否结节越大就越危险?对此,支修益教授给出了一个颠覆许多人常识的观点:结节的直径大小,远不如其动态变化来得重要。
支修益教授指出,医学上对肺结节的评估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的过程。一个8毫米的结节如果连续数年稳定不变,其风险可能远低于一个从5毫米逐渐长大到6毫米的结节。因此,“复查”才是肺结节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医生正是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CT影像,观察结节在大小、密度和边缘形态上的细微变化,来捕捉其生物学行为的线索。
节目中,支修益教授详细解析了评估肺结节的三个关键维度:
1.大小变化。持续的、明确的增长是需要警惕的信号。但他也贴心提醒,两次CT检查间一两毫米的差异很可能只是由呼吸深度、扫描层面的细微不同所导致,不必过度紧张。
2.边缘形态。一个边缘光滑、规则的结节,良性可能性大。而如果边缘出现了毛刺、分叶(像个小土豆),或是产生了胸膜牵拉,恶性风险则会相应增加。
3. 密度变化。支修益教授用“蛋清与蛋黄”的比喻,生动解释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像“蛋清”,淡淡一团,大部分为良性或癌前病变;纯实性结节像“蛋黄”,致密一团,良恶性均有可能;而混合磨玻璃结节则像“蛋清里出现了蛋黄”,若其中的实性成分(蛋黄)比例增高,便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信号。
“稳定”不等于一劳永逸,
警惕结节内部的静默演变
很多人认为,结节只要一段时间不长大,就可以高枕无忧。但节目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告诉我们,风险可能藏在“稳定”的表象之下。
支修益教授分享了一位退休教师的案例。这位患者的左上肺有一个混合性磨玻璃结节,在多年的随访中,结节的大小几乎没有变化,看似非常“稳定”。然而,医生在仔细对比影像后发现,其内部的实性成分比例却在悄然攀升,从最初的5%-10%增加到了约30%。这种“大小稳定、密度改变”的现象,促使医疗团队建议他进行手术干预。果不其然,术后病理证实这是一个微浸润腺癌。
这个病例深刻地揭示,所谓的“稳定”是一个需要多维度、精细化判读的动态概念。支修益教授强调,即使结节直径不变,其内部密度的增高或边缘特征的改变,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甚至可能是恶性风险升高的关键指征。因此,定期的、高质量的随访复查,其目的就是为了捕捉这些肉眼难以察觉的静默演变,从而在疾病进展的萌芽阶段实现精准干预。
科学管理肺结节:
与医生共同制定“观察地图”
面对肺结节,我们既不能过度恐慌“一刀切”,也不能完全忽视“随它去”。那么,普通人应该如何科学应对?支修益教授的建议是:信任专业,建立档案,规律随访。
支修益教授提出,首次发现肺结节,相当于为我们的肺部建立了一份宝贵的“健康基线档案”。后续的所有管理,都将以此为基础。医生会综合结节的初始特征(大小、密度、边缘)、患者的年龄、家族史、吸烟史等因素,绘制一张个性化的“观察地图”,即复查计划。这个计划可能是三个月、六个月或一年,其节奏完全基于对您个人风险的评估。
支修益表示,许多肺腺癌,尤其是早期的,其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如同被按下了“慢放键”。这种生物学特性,恰恰给了我们通过定期复查来监测它的充足时间窗口。只要遵医嘱在规定的时间点进行随访,医疗系统就有足够的能力“兜住”这个风险。
最终,科学管理肺结节的真谛,在于从被动的恐惧者,转变为主动的健康管理者。支修益教授总结道,我们需要学会与一个可能长期存在的“肺部印记”和平共处,利用现代的医疗技术(如薄层CT、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专业的医生团队,将它置于严密的、科学的监控之下。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掌控健康主动权,既不放过微小的风险,也不让过度的焦虑影响当下的生活品质。

CHTV 百姓健康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