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了,病理》│第十二期 为病探理 之“胰影寻踪”
来源:CHTV百姓健康 2025-11-21
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是“世界胰腺癌日”,11月21日正是今年的“世界胰腺癌日”,《科普了病理》系列节目也迎来收官之作 —— 为病探理之“胰影寻踪”,各位教授带着专业与温度,为大家梳理胰腺癌防治关键要点,也为这一系列科普画上圆满且实用的句号。快来关注~
吴焕文:胰腺癌有一个特点,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度接近。
薛华丹:人类面对这些重疾的时候,会有一个思想的变化过程。当然我们每一位医生也都会帮助患者、帮助家属来渡过难关。
刘乔飞:一定是要在充分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去做手术,这个时候病理是至关重要的。
吴焕文:怎么样把这些病人识别出来、哪些病人预后可以特别好、术后可能不需要化疗,这是我们未来要工作的方向。
根据2022 年中国癌症中心数据显示,胰腺癌发病率在国内恶性肿瘤中排第 10 位,且呈上升趋势;更令人揪心的是,它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几乎持平,在全球及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榜单上均稳居第 6 位。
位置太隐蔽:胰腺藏在上腹部腹膜后,被肝脏、胃、结肠等器官层层遮挡,早期肿瘤几乎毫无症状,等出现不适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
治疗难度高:胰腺癌肿瘤细胞周围的间质成分像 “坚硬盔甲”,化疗药物难以渗透;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式,但像胰十二指肠手术需切除部分胃、胆囊、胆管等多器官,其操作难度系数类似于腹部手术的“珠穆朗玛峰”。
在世界胰腺癌日这个特殊节点,更要明确“高危人群”,早做预防:
年龄相关:60-80 岁是胰腺癌发病高峰,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这一群体患病风险显著升高;
习惯诱因:长期吸烟、过量饮酒,或饮食不节制导致肥胖(肥胖是已证实的胰腺癌危险因素);
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或有反复胰腺炎病史(慢性胰腺炎患者患病风险远高于普通人);
家族遗传:若亲属中有胰腺癌患者,尤其是携带 BRCA 等突变基因,需警惕遗传风险,建议提前筛查。
80% 的胰腺癌患者早期会把症状误认为 “胃病”,白白耽误 2-3 个月!
腹痛腹胀:上腹部不适持续 2-3 个月,吃胃药无效且逐渐加重,甚至蔓延到腰背部(提示肿瘤侵犯神经);
异常变化:血糖突然失控(此前无糖尿病),或没刻意减肥却快速暴瘦(体重短期内明显下降);
黄疸瘙痒:眼球、皮肤发黄,浑身痒得难以忍受(肿瘤堵塞胆管,胆汁无法正常排出);
转移迹象:锁骨下摸到肿块(淋巴结转移)、体检发现肝结节(肝转移,部分无症状),或肚子胀、有腹水(腹水化验见肿瘤细胞,属晚期表现)。
四、早诊关键:高危人群这样筛查,抓住 “救命时机”
普通人无需盲目筛查,但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提升早诊率: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优先查 CA19-9(胰腺癌核心标志物),辅助查 CEA、CA50;注意:CA19-9 并非 100% 准确,部分患者指标正常,轻度升高也可能是良性疾病,需结合影像进一步判断。
影像学检查:常规体检做肝胆胰脾肾超声,高危人群建议加做 CT 或磁共振;国内已研发出 “平扫 CT + 人工智能” 技术,能更精准检出早期胰腺癌,减少漏诊可能。
五、解惑与希望:胰腺长“东西”≠癌,治疗也有新突破
胰腺病变≠胰腺癌:检查发现胰腺有 “小疙瘩” 不用慌 —— 囊性病变(像 “小水泡”)占大多数,几乎都是良性,定期随访即可;若为实性占位(“肉状”组织),需通过病理活检确诊(病理是胰腺癌诊断“金标准”),再制定方案。
治疗有新希望:如今手术已从传统 20 公分切口的开放手术,发展到腹腔镜(2D→3D)、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创伤更小、精度更高;对“无法切除”的患者(如少量肝转移),可先做转化治疗让肿瘤缩小,再手术切除;若检测出 BRCA 突变,还能用 PARP 抑制剂靶向治疗,术后也可通过血液基因检测监测复发。
养习惯:戒烟限酒,少吃高油高糖食物,控制体重,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胰腺负担;
早行动:高危人群按计划筛查,出现不适别拖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不放弃:即使确诊晚期,也别轻易绝望,近期已有新药临床研究(如多靶点免疫治疗)让部分晚期患者存活超 2 年,希望永远存在。
看到这里,《科普了,病理》系列节目已是最后一期了,但我们对生命的守护永无终章。
健康从来不是命运的馈赠,而是我们悉心浇灌的常青树。当你把主动权握在掌心,晨起的一杯温水、三餐中的荤素搭配、规律的作息节奏、运动后的畅快流汗、定期按时的体检监测,都将成为对抗疾病的无形盾牌。
也许你难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但你定然能——从此刻起,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生命的原野永远绽放生机。
相关阅读
相关栏目
健康中国行动
在线访谈
名医堂
名院风采
院长论坛
专题节目
2025CCHIO
药品信息